知识付费悄然兴起的这两年,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有为知识买单的意识。然而随着知识付费越来越火爆,更多的问题也产生了。
我们先不谈更深的问题,先简单算个账,算算在这年为知识付费的账单,再算算自己产出了多少,结果自己满不满意。我想大多数人都不太满意自己的产出,为知识交了那么多钱,怎么就不见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提升呢?
在面试了几家公司之后,混了四年即将大学毕业的阿伟终于开始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打开手机,阿伟记得刷朋友圈的时候好像见到隔壁宿舍阿亮发的微信链接,199的逻辑思维训练营、199的“21天逆袭四六级”英语学习班,他思前顾后,终于下决心报班参加,随后的一段时间,怀着对知识的渴望认真地听了几节,然而每当课后要有作业的时候,阿伟总是想,太麻烦了,下次再做吧,就这样,渐渐的,199的课才听了几天就置于脑后了。
不久之后,阿伟刷手机发现某APP上架了一个充满智慧诱惑的专栏,又是一番痛苦的思考,决心这次一定要好好跟着专栏升级自己,每天记录学习的笔记,感想,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知道了写作很重要,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指不定还能出书,要知道这个时代出书比以前容易太多;第二天又学会了费曼技巧这个概念,原来教别人学习是学习效率最高的方法;噢原来分析外部环境时,用波特五力模型和PEST模型很有用、内部战略选择就用SWOT分析,阿伟认真的记录下来……然后过了一段时间阿伟后头发现,自己似乎什么也懂点,可是自己的生活还是一成不变,阿伟点起一根烟陷入了沉思……
你发现了没,这似乎是我们这些知识焦虑者的日常;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上各种微课数不胜数,以前学习想找名师求学指不定要跋山涉水跨越几百公里,还不一定能见着。而现在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优渥的学习资源,然而大多数人生活还是保持现状,即便参加过不少训练营,买了不少专栏课程。
你把课程买下来了,不等于你就学会了。 这里面还有人们常常忽视的问题:
一、学会筛选
信息量过载的今天,如果我们不学会筛选,很容易被知识海啸所淹没,要知道我们现在一天接触的信息量比过去几十年的人接触的还要多。
简单说,先解决自己的刚需,先学能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知识,大多数人容易冲到,受到一时诱惑买回来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质量不好的课程,我们要学会筛选、甄别。
注意力是一种稀缺的资源,要把它用在刀刃上。
二、学会应用
我们常常说“听了这么多大道理,还是过不好一生”,
傅盛认为对于认知升级的两个误区:
一是认知四个层次,有95%的人在第一阶段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以为是,以为自己知道,但实质上可能却是一知半解,甚至不会去应用。
第二就是自我迷惑,自以为觉得很重要,但根本没有转化为行动。
问题的关键在于,道理你是真懂了?还是真懂了。
以为自己认为重要的和真的认为重要,往往不是一回事。
学生时期上的数学课,大家都有印象,每学一个概念公式课后都会有习题让你练习应用,经过这些习题的磨练后,考试看到类似的题型才会反映过来噢要运用这个公式解题。
在上学期间有老师监督着,逼着你去做习题。而在我们自学中却很少有人会主动去寻找监督,在自学过程往往看一点学一点,知道一个概念的定义就以为自己会了,没有尝试着在生活中应用。
我很认同成甲老师的观点:
只有能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
如果你看了一篇文章之后点头称是,然后生活照旧,那么这篇文章和其他所有类似的文字一样,都只是一个信息。只有你看完一篇文章、了解一个观点之后,受到启发,改进了思考问题的方式或者做事的方法,这个信息才是知识。 ————《好好学习》
同样的,像文中的阿伟,笔记也做了,概念也有印象,可是没有什么改变,对于他来说,他记录的只是信息,而不是知识。我们常常忽略了产出的重要性,输入和输出是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输入没有输出,投入产出比就会严重失衡。
最重要的就是,去行动。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你,不行动的认知,就是伪认知。
三、保持前进
不行动是最糟糕的,行动了,才有可能证伪。
你需要掌握多少食谱才能真正减轻体重?答案是只要一个就可以了,就是你能【真正坚持】下来的那一个。
像减肥这件事,人们总是想着,等我找到一个最好的方法我就开始减肥。他们也找了很多资源,可是东看看西摸摸,就是不肯开始。
这个问题涉及到人性,人们总是向往有一种方法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所有问题,实际上这是不现实的。正确的方法是选择一个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开始,在尝试中不断修正,最后找到只属于你的最适合你的方法。
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你却在路口徘徊。
人们都恐惧失败,这也是大多数人不肯开始的原因。但换个角度,失败了的后果是什么呢?你会发现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恐惧本质是恐惧恐惧本身,绝大部分的失败都是没有后果的,反而还给你带来了丰富的经验。迈出第一步,相信我,你会变得越来越棒。
多错才有机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