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放纵自己,迫不及待地想要吃下一口食物,想要点开下一个视频?
人们无非是想重新获得美好的感觉,尽量不让它消失,因为一旦脱离这种行为,就会感到痛苦。
所以,很多时候导致我们对某种物质或行为产生“想要”的渴望,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快感,更是渴望减轻戒断时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
但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会对刺激产生“耐受性”。
由于耐受性,向快乐端倾斜的幅度实际上是变得越来越小,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了,相反,向痛苦端的反应却变得越来越强,持续时间越来越长了。
接受过长期的、大量的阿片类药物的治疗,比如奥施康定、吗啡、芬太尼等等。
虽然这些药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但是长时间、大剂量服用阿片类药物会产生耐药性,大脑中的天平向痛苦端不断地倾斜,导致以前不疼的身体部位也开始出现疼痛。
而且神经学家也发现,长期大量摄入“高多巴胺物质”最终的结局是导致多巴胺不足,释放量减少,而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况,人们可能会无法享受任何形式的快乐,需要等待很久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有时候不仅仅是实实在在的物质让你上瘾,就像巴甫洛夫的狗,接触成瘾物质的线索,或者说是对成瘾物质的期待,也会触动快乐和痛苦的天平,典型的例子就是赌博。
一个人沉迷赌博可能不是因为实际能获得多少收益,而是被能否获得奖励的不可预测性,也就是期待能够赢钱的感觉所吸引。
2010年,有研究人员测量了赌博成瘾者和健康对照组在赢钱和输钱时多巴胺的分泌水平。
结果发现,当两组人赢钱的时候,多巴胺的分泌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而在输钱的时候赌博组多巴胺水平明显提高。
而当输赢的概率各占50%时,不确定性达到最高点,期待值拉满,奖赏回路中多巴胺分泌量也达到了顶峰。
所以,很多人在赌博的时候,他们不是希望一直赢钱,而是希望暂时输点钱,开始输得越多,继续赌博的冲动就越强烈,再赢钱后的快感也就越高,这种现象叫做“追逐损失”。
这也很好理解,有时候输是为了更好地赢,毕竟无敌是多么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