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偶然听朋友说起一件小事,想来可能不少父母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朋友说,她儿子昨天回家后非常委屈地哭了,她非常诧异,就问儿子:“为什么哭啊?”儿子边哭边说:“还不是因为你啊妈妈”。
刚刚下班回到家的朋友一脸懵逼,什么情况?儿子哭怎么会是因为她呢?她可是一整天都在单位忙,不和儿子在一起呀。
弄明白原委,朋友才知道,原来这件事情还真的多多少少和她有一点关系。
前天晚上老师布置了家庭作业。因为快要期末考试了,老师让学生们把前一阶段每次考试的模拟卷子分门别类整理一下,装订成册。朋友按照语文、英语、数学分类好,也做了装订,孩子一早高高兴兴带去上学了。
没想到,到了班里,孩子才发现,他绝大部分的同学不仅装订了,还搞了一个漂亮的封面,比如语文卷封面写着,二年级上期语文试卷。有封面都不说了,这封面还做得特别精细,不仅彩色打印,整本卷子装订得还像外面复印店里制作的一样。
孩子哭哭啼啼的,朋友问了老半天才搞明白。原来只装订却没做封面的同学,全部都被老师罚站了。孩子很委屈,我朋友也很委屈。前天老师在微信群里布置作业的时候,只说装订卷子,并没有要求给每科的整本卷子制作封面啊。
冷静下来分析一下整个事件,不难发现,因为绝大多数的同学都做了漂亮的封面,他们的作业,超出了老师原本的预期。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那些没有做封面的同学,自然就成了老师眼中的落后分子了。
说起来,朋友儿子和她自己着实冤枉。孩子仅仅因为没有做封面就被罚站,而朋友呢,从家长微信群得到的老师指令,就是装订成册,并没有要求做封面。
这件事情,我朋友其实是掉进了一个沟通的“坑”。为了避免这类的事情再次发生,作为家长的我们,真的要留意这几件事情。
第一,就是要尽量充分理解老师的要求,这其实是沟通中的心理学问题。
有这样一幅图片,在深海中,一个大冰山只露出了一角在水面上。而这冰山一角,在心理学中所代表的,就是语言,肢体和语气。更多其他的信息,比如信念、动力、潜力、文化等等,都隐藏在水面下方的庞大冰山中。
当家长们在看老师微信群里要求的时候,实际上只看到了字面语言,就连老师的肢体和语气都看不到。那么家长去执行的时候,多多少少肯定会有一些偏差,这就是双方信息的不对等,家长掉进了和老师沟通的盲区中。
要避免这种情况,家长又该怎么办呢?这就涉及到第二点。
第二,在不明白的情况下多提问题。比如老师在微信群里布置了作业,今天孩子回家,需要做一个消防小报。老师工作繁忙,有时布置一个作业,感觉大家肯定都知道要求,就不会费事去多打几个字。可实际上,家长真的就是不知道老师的心理预期。
那么家长就可以询问很多细节的问题,比如:消防小报的主题是消防知识,还是火灾预防措施?纸张要用多大的,黑白还是彩色?需要电脑制作还是手工绘图?只是班级内部交流还是要提交学校做评选的?...而所有这些问题全部都是老师心中隐含的信息。如果不问,那这个消防小报办出来,很大可能是不合格的。
第三,如果问问题的办法行不通,比如老师太忙,没有回复您的问题。那还有另一个办法,就是可以和相熟的家长,互相打听。也可以在单独的家长群中,和其他家长进行交流。
每位家长的理解,和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可能是不一样的,所以,针对某项作业,多和其他家长交流也是一个很有效避免信息偏差,理解老师意图的手段。
第四,所谓沟通是双向的,除了家长要尽力去理解老师的意思,家长其实也要学会向老师表达家长的想法。但一定要注意场合和时机。
比如家长可以利用放学去接孩子的时间,或者家长座谈会的时间,跟老师私下沟通某某事项。沟通了,老师可能才会意识到,原来仅仅这样交代事情,家长还是有很多困惑。以后再布置作业时,可能就会加以注意。这样,双方就能皆大欢喜了。
沟通盲区在日常生活中是太普遍的存在,所以一定要加以留意。
沟通是双向的,沟通也是有盲区的。双方都想办法沟通到位,事情才能够圆满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