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六月:天上一轮火红日,辣辣的矫阳照满金黄色的小麦。田园刮来陈陈麦香有诗为证:黄淮小麦绿如海,头头争高各成长。微风扫过浪浪来,万亩小麦好风采。
正午十时黑灿灿的老包露着映一嘴白牙,在田地上踩着大油门,开着拖拉机腾腾踏踏丛田里往麦场一车一车运送小麦。何四爷走到张老三的麦场里议论今年麦子收成不错,张老三估计一亩地能打一干斤。隔壁田地的张大爷迈着小步,挺着胸堂自信满满的说起今年是个丰收年呀。
这时张大娘哈哈笑道,麦子收到麦场里打出粮食才算数。一时众人哈哈大笑。各家的麦场有半分地,麦子未熟时,先将麦场打造好。翻地,泼水,撒麦糠,然后用碌砫将属于本家之麦场碾压到无缝状态。此过程,耗时耗力,更是讲究工艺。常常,各家需齐心协力,一起将麦场碾压至最佳。
当麦场显得光滑无比的时刻,宛如沥青铺陈的水泥地面模样,那才算得上竣工。往往,每家麦场的好坏,会成为一次攀比的大会。人们嘴上不说,心中却总免不了嘀咕。
谁家的麦场光滑如洗,谁家的麦场粗糙不堪。这些总会在茶余饭后,成为本年度麦收的谈资,抑或会成为风靡全村的爆料,也未可知。
可惜的是,如今的麦收,麦场早就没了。人们在麦地里直接脱粒,将小麦带回家。少了很多流程,成了直奔主题。干脆了当。
每当收麦打麦时:庄稼人们在麦场上种地打粮这个时节隔外热闹。何四爷收麦快,开拖拉机有经验,张老三忙麦活比较慢性,不急不燥。老包收麦快,打粮干活毛燥。张大爷种麦收麦有一套,有快有好。
麦田离村子二里路,村上的妇女们都是在家做好饭菜,收拾碗筷放竹篮里给田地里干活的男人们送去。这样能有效收麦子,提高劳动效率。
远处村上的烟烔里冒着一缕缕青烟,看来过一会有用午饭了,中午各家的妇女们挎着蓝子往麦田里送来了午饭,十二时何四奶竹蓝送来了凉绊面条。嗨何四爷剥几头蒜,用小盆吃起凉拌面条。何四爷用小盆吃面条,这饭量在村上是出了名的。
清晨潮湿的雾水打湿了小麦,早被中午的毒日晒干,堆放在麦场上。正是拖拉机碾粮的好时晨,张老三中午己把早上三亩割完的小麦铺在麦场上。张老三没有碾麦子的拖拉机,昨日己约好村上开拖拉机师傅东村。
说着说着东村开着拖拉机带着编织的草帽,往张老三麦场赶来。东村拖拉机后面拉着石滚,拖着石磨到了张老三麦场里。二人会面后,东村称叫老三叔,来晚了一会刚在家喝了脾酒吃了皮蛋。张老三说不慌不慌大侄子,东村二十多岁,论村上辈份叫张老三叔叔。
东村踩起大油门冲向麦场,拖拉机后面带的石滚和石磨压向麦子,一时间麦场上费费扬扬,张老三不时用农具叉挑起麦桔,翻来覆去,配合着东村压麦碾麦。那边张大爷的麦场上的拖拉机响起,何四爷老包的拖拉机也行动起来,一时间麦场上干的是热火朝天。
一小时功夫麦子碾压出来了,麦子碾压下麦桔下边,农夫们把麦桔用农具叉挑在麦场边缘堆成一个麦桔垛,麦桔去除后呈现金黄色麦子。
麦子今年收成丰满,是个收成年:有诗为证:麦黄穗熟丰成年,今载粮食堆满仓。农民种地爱打粮,爱國爱民交公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