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说在查史利芬计划时的一个感想:史利芬计划追求的是在一次决定性战役中打败法军,迫使法国投降。这就注定了计划的失败。
因为到了一战时,战争已经进入到总体战时代,双方都会动员所有国家潜力,不斗到山穷水尽不会罢休。一战里的很多场战役,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双方各有胜负,没有哪一场战役能结束战争,相反,都是刚刚取得一场重大胜利,还没喘过气了呢,发现对方纠集兵力,又上来了。最后还得靠耗国力,耗尽了德国,国内爆发革命,才结束了一战。
那是史利芬为什么还会制定这种指望毕其功于一役的计划呢?
我猜测,可能还是因为普法战争的巨大成功,使得他不由自主地沿袭了老思路。在普法战争中,基本上就是色当战役一锤定音,虽然后面还有围攻巴黎,但战争的胜负已经没有悬念了。色当战役中,法军损失十几万人,普军损失一万人还不到,还俘虏了法国皇帝,这一仗打得太辉煌了,后人想不模仿都难(当然史利芬本人志当存更高远,自称是要模仿坎尼战役,不过基本模式和色当一样,都是合围)。
类似的错误,日本人也犯过。在我们后人看来,日本人主动挑起太平洋战争,简直是难以想象的愚蠢。但是日本人也是因为受到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巨大成功的鼓舞,在那两次战争中,日本也是通过一两场决定性战役,迫使清廷、沙俄认输,接受了日本的条件。所以,日本人在1941年的如意算盘,也是想通过袭击珍珠港,消灭太平洋舰队的主力,使得美国人丧失继续抵抗的意志,从而接受日本的条件。
这个错误当然比史利芬更离谱。普法战争之后,欧洲差不多半个世纪没有大的战争,因此史利芬用上次战争的经验来指导了这次战争。日本也算是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都看到了各大国已经不可能再因为一场战役的失利就认输了,居然还会制定这样的政策,虽然可以说是因为山本五十六也确实拿不出其他高招了,但也是因为以前的巨大成功反而导致了后来的巨大失败。
这种由于以前的路线太成功,因而一心想复制,结果反而更糟糕的例子,当然也不限于军事界。比如阿根廷足球,非常凑巧地出了个马拉多纳,极为神武地拿了世界杯,结果后来阿根廷总是在寻找马拉多纳的接班人,然而其实哪怕梅西,都无法复制马拉多纳的神迹。这么多年来阿根廷队的战绩,只能用惨淡来形容。拿不到世界杯还可以用欧盛美衰来解释,连美洲杯都是今年才拿到,就真的交代不过去了。
商界的例子就更都了。不用举了。
个人也是一样。我以前是做题家,做得还挺成功的,但后来工作、走上社会以后,也经常还是用做题的思路在应对生活,结果就屡屡碰壁了。所以把史利芬计划这段旧事写一写,也算给自己一个警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