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这是我第一次读王朔的文字作品,之前都是看电影。说他是文化圈里的钉子户,从他的文字上,确实能感觉得到:那些离我们很近的生活、看上去就是自己的人物形象,那些有可能就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从他的文字里一个个的蹦出来,既觉得亲切,又重新认识了一遍我自己。
这本《我是你爸爸》里的马林生,看完真觉得那个人就是自己的样子:虚荣、自信、盲目、自我感觉良好,在儿子面前爱恨交织想靠近却走不进;既要面子又没里子。马林生的画像成了每一个中年人的画像:在公司里装孙子,在儿子前强做老子。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让马林生成了千千万万个现实生活中的你我他。
马林生一心认为自己是知识分子,如果算不上知识分子那最起码也算得上类知识分子,而实际上他只是书店里的一个普通职员;他一心想写小说,可每晚在电脑前苦思冥想、烟熏缭绕了十多年,却一本小说、哪怕是一篇微小说都没写出来。他的这种心理和现实的差距让他的儿子马锐有些很看不起他,认为大人就爱装。
马林生除了是一个类知识分子外,他还是一个幻想者。他对另一半的幻想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他幻想了一次又一次与书店里的白衣少女S的相遇,相遇的场景、该有的对白、接下去的情节,他想了一遍又一遍,甚至都在考虑第二次遇到白衣少女之后该不该带她回家!更甚至于他都告诉儿子他有一个对象,但始终说不出口这个对象是个未知数。以至于后来齐怀远送上门来,他从内心有些瞧不起齐怀远。因为在他心里,他就是喜欢白衣少女这样充满了纯洁和想象、难以靠近又想靠近的天使。一个人之所以幻想,那是因为在现实中得不到。所以,马林生对白衣少女的幻想越甚,越说明马林生中年的孤独和可怜。一切看在眼里的马锐,从心底里开始可怜这个爸爸。
马林生最大的矛盾点在与儿子的关系上。他非常想成为与儿子无话不谈的哥们,可是最后的结局是这个“好哥们”想把自己的爸爸“嫁”出去!再后来,马林生发现做不了儿子的哥们,就想了解儿子的一切,包括锁在抽屉里的所有东西。于是矛盾爆发,马林生当着儿子的面用锁撬钥匙,结果儿子以绝食抗议。这样的情节、父子矛盾每一个家庭应该都经历过。那种对子女既爱又怕,既心疼又恨铁不成钢的心态,虽然写得有些畸形,但这样的畸形不正反应了父亲与儿子之间巨大的鸿沟吗?
马林生与马锐经历了放养、严养, 最后是不管不顾,俩人天天都见不上面等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没有改善他们的关系,反而让他们彼此更加认识和更加了解对方。马林生总是希望把自己好的一面留给儿子,但每一次都弄巧成拙,反而让儿子一次次越来越瞧不起自己。
王朔用讽刺的笔法,把马林生刻画得可怜又可悲,他成了生活中千万万万个父母的化身,谈不上马林生是失败还是成功,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爸爸。所以,书中这些问题的答案,王朔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解决办法,或者说是不了了之。这正是王朔的高明之处。不动声色中将问题抛给现实,把问题放在那里,待时间去抚平伤疤,因为个人是那样的渺小和无力,更何况现实社会里一个个都是普通人!
1. 老师在课堂上有明显的错误,学生应不应该指出?如果老师是个开明的老师还可以,但弱到一个如书中提到的刘老师一样的人,孩子们要怎么办?
2. 小朋友遇到流氓欺负,该不该 沉默?马林生采取沉默的态度,但换来的是更大的风暴。如若自己出马,以暴制暴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警察在最后慢悠悠的说:遇到这种事就应该找他们!但现实生活中,找他们真的能起到作用吗?作为家长的我也表示困惑。
3. 一个人尤其是成年人,一定要有生活目标和理想。但这种目标和理想千万不能离现实社会太远,否则就会出现马林生一样的反差。在生活中找不到伴侣、在工作上默默无闻,在家庭里没有可以对话的人。一个人要接地气,但又不能太接地气,否则一个太俗,一个太雅,一样让人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