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聊到归因模式,让我想起了前天处理的一起学生矛盾。
在美术课堂上,郭一凡感觉自己的角度不是很好,影响画画,便把班上的公共椅子搬来放在教室走道,趴在椅子上画,后面的胡文杰发觉后,也想在椅子上画,当他问郭一凡自己是否可以占一半时,郭一凡拒绝了他。当郭一凡起身去看旁边同学画的画时,胡文杰趁机跑上前去抢占了这椅子,就在这时郭一凡和胡文杰起了冲突,一开始还是语言上的,接着俩人怒气起来了,胡文杰撕了郭一凡的画,郭一凡怒火冲天,也把胡文杰的画撕了,还打了他,两个人你来我去,矛盾大了,最后被美术老师制止,“遣送”至班主任办公室。
此时我正在办公室改作文,最不愿意被打断。看到他们两人走了进来,我心里面很烦躁。一瞬间的情绪后,培训课上讲到的替代父母,一种新的交往模式让我静下来了。他们之间用暴力解决问题,来到王老师这儿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就批评,那也是暴力,那我还怎么教给他们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呢!
两个孩子站在办公桌前,沉默不语,此刻我感觉到他们从我身上感受到了压迫,我没有批评他们。面对他们的这次矛盾,我先让他们两个独自陈述一下事情的经过,但是在说的过程中只能说事情的经过,不能带有对同学的任何指责。从表达能力强的郭一凡嘴里我听清楚了事情的经过,并做了转述,俩孩子都同意王老师陈述的内容。接下来,我又让他们各自想想引起这场矛盾的起因是什么?郭一凡想了一会儿说是自己太冲动了。胡文杰说是自己不该去抢郭一凡的凳子。看来这俩孩子都知道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听了他们俩的反思,我会有一种想法:他们会不会是迫于老师压力才去找自己的问题的。此处没有做深思。
孩子们说完后,我也听出来了矛盾一开始的原因就是是胡文杰抢郭一凡画画的凳子,不过在此处还得思考一下胡文杰为什么会去抢,是自己真想用这条凳子还是?还是因为自己被郭一凡拒绝了,有生气、报复心里。
由此,王老师给出了自己的分析,并和这俩孩子心平气和做了沟通。胡文杰在这个过程中,要学会接受拒绝,当别人拒绝你的时候,要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想想别人为什会拒绝,郭一凡所占的椅子很窄,他没办法分享出去了,所以才拒绝你的,既然他不方便,我们就接受拒绝,不去打扰。郭一凡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可不能再冲动了,王老师教你一个好方法,当你怒火冲天时,转过身来,背对着这个同学,思考两分钟,想想怎样才能解决问题以后再行动。
就这样,老师没有批评没有指责,和他们聊着聊着,事情就明朗了。我想在这次矛盾中他们的心都有一点点创伤,需要一个仪式来修复,才会圆满。
离开办公室后,我听到了胡文杰主动和郭一凡道歉!
事后,我仍在思考,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想多了!(๑•́ωก̀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