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有一次难过的时候,一个人在一个能看到夕阳的傍晚,在一条河岸边的草地上,坐了很久。想象一下:夕阳、晚霞、波光粼粼的河面、一个抱膝而坐的剪影(所以长得好不好看并无关紧要)……这在偶像剧里,美翻了吧?然而实际情况呢?
河边的草地湿漉漉的,坐在上面的感觉可不大好。而且坐的久了,老疑神疑鬼身上是不是爬了小虫子。没有诗情,没有画意,更没有穿白衬衣的少年,有的只是爬起来后屁股墩儿上两片拍不掉的泥印子。
不过,难过的心情变淡了,像是跟着夕阳一起离开了,随着黑暗降临,原本只想一个人的心意也变成了赶紧回去的渴望。
景物对于人,毫无疑问是有影响的,这属于心理的范畴。而在各文学作品和影视剧集里,都会有大量的情景铺陈,或用以衬托人物的内心,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最常见的莫过于,逢着分手就大雨滂沱,一有大事就晴天霹雳。主角们仿佛都随身自带遥控器,实时点播,华丽丽地借用天气释放着丰富的内心。这其中,夕阳,无疑是各类舞台的常客。
那即将沉入黑夜的光芒,或绚烂或沉郁,有气吞山河的悲壮,有人至暮年的感伤;或装点鼓足勇气的告白,或送别无限遗憾的离开。夕阳西下,老人拄杖蹒跚,少年青春飞扬,他们身后的影子,长了又长……
这原本极美好的景象,却也会因为被滥用而显得不堪。
滥用的情况有很多,我印象比较深的有两种。一种是描述或者形容上的滥用,其实应该属于副词的用词不当。就是说,明明用来给“夕阳”作前缀或者后缀的词不能用在夕阳上,却胡乱套用了。这要么是对使用的词语不甚了解,要么是对夕阳没有基本的概念。
另一个我觉得就比较多见一些,就是明明不需要用到夕阳却偏偏用了。比如说,情节和氛围上其实并没有那么伤感,却一定要添上一笔夕阳红,结果不但不会增加伤感气氛,反而会使读者分散注意,削弱了原本想要增强的部分。
2
韩剧里有一个常见的镜头是,女主坐在行驶的车厢里,头靠在玻璃窗上哭泣。美呆了吧?就有心眼儿实在的姑娘效仿过,后来当然是满怀怨念,表示自己差点儿得了脑震荡。
都说艺术源于生活,这没错呀,但后面不还有半句“高于生活”吗?
对于艺术世界里的某一些“夸张”、“渲染”、“超现实”、“超自然”的现象,我们读者应该更宽容一些,要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而不要总批判和审视,这样才能感受到更多的美。
可,是——
对于写文的编故事的人来说,咱们能不能好好编?只要在地球的正常世界发生的故事,能不能不违反物理定律?能不能不忽视空间距离时间顺序?
这些年,荧幕上频频出现各种神剧,有的简直被认为是愚弄观众智商、挑战观众底线的存在。如果做为一个写作者,我们写的故事有一天也变成这样,我想那一定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如果设定里,故事不是按时间直线发展的,比如倒叙、插叙,时间相对不连贯,那在写之前,建议列一张时间表,写下顺叙的发展时间,以免出现时间结构凌乱、前后不一的情况。
写文不一定非要什么都知道,但是要写一件事物的时候,多少了解一下还是应该的,总不能全然不知。其实,写文,尤其长篇,总难免会犯一些错误的,但我觉得,犯错误并没什么,谁不是在错误里成长的呢?重要的是态度。我觉得,创造构建一个世界,就要负责。
这个负责,一是对我们的世界负责。因为负责,所以不要传播负面的东西。做一个普通的写作者,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写出传世之作,但至少自己的作品在完成后,不怕拿给自己的亲人看也就可以了。
另一个负责,是对我们创造的那一个世界负责。我们对于那个我们创造的世界而言,就是神,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来源于我们的想象,我们掌控着那里所有人的命运,我认为是不能太随意的。
3
我是写文小白一枚,倒没什么经验技巧可以大谈特谈,不过在写文小白这个身份之前,我也只不过是个普通读者。还记得以前看韩寒的《三重门》,里面有一段写,为什么故事里的人伤心就会下雨?林雨翔伤心的这时候,外面就偏是阳光明媚。
这是反衬,心里是凄风苦雨,外面却是阳光明媚。人物处境的坏仿佛被它表现出的好刺痛了,又像是它拿它的好来嘲讽人物此时的落魄。
我们不说创新,但至少要守规矩,老老实实的,悲痛就给雨,欢乐就给阳光,虽然不免寻常甚至落入俗套,但好歹没毛病不是?切不可来一场冬天里的雷雨,夏日里的大雪。当然这些要是特殊场景,请给出个解释,也算合理。
在写长篇之前,我会对自己说:有点儿心吧,有点儿逻辑吧!宁愿不要写,也别硬扯上“夕阳”,更别前一段还深夜,下一段没有任何交代就直接黄昏了。
拜托,不要心情一抑郁,就双目含泪深看夕阳好吗。这些锅,夕阳他老人家,不背。
无戒21天写作训练营第四期 第 9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