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版原文]
小国寡民①。使②有什伯之器③而不用;使民重死④而不远徙⑤;虽有舟舆⑥,无所乘之;虽有甲兵⑦,无所陈之⑧。使人复结绳⑨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⑩,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注释]
1、小国寡民:小,使……变小,寡,使……变少。此句意为,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
2、使:即使。
3、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什伯,意为极多,多种多样。
4、重死:看重死亡,即不轻易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事。
5、徙:迁移、远走。
6、舆:车子。
7、甲兵:武器装备。
8、陈:陈列。此句引申为布阵打仗。
9、结绳:文字产生以前,人们以绳记事。
10、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
【帛书版原文】
第三十章 安居(80)
小邦寡民①。
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遠徙②。有車周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陳之③。使民復結繩而用之④。
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⑤。
鄰邦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⑥。
①邦:《說文》:“國也”。通行本中“邦”、“國”皆作“國”。在中國古代,國的概念與現在不同。當時的國一般指諸侯國,即由天子分封的諸侯建立的國家,相當於現在的聯邦。只有天子享有天下(指中華範圍內的聯邦),號令諸侯。諸侯國之间距離並不遙遠,故下段有“鄰邦相望”之說。 寡:《說文》:“少也”。
句義:古之聖人治天下,分設眾多較小的諸侯國,使其人民較少。各諸侯國相對獨立。這樣中央政府既不必負擔各國的治理,又因爲其國小民少,不易産生霸權的野心,君民皆易歸於淳樸。本章是繼第四章“反也者,道之動也”,第二十四章“大邦者下流也”和第二十八章“爲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後,進一步闡明聖人之道返樸歸真的逆向思維。道治身國,以身爲小邦,以身中性體爲寡民。性命的離道失德皆普遍現象,尤應高度重視德“一”品格和能量的治理。
②通行本作“使有什佰人之器而不用”。 毋:近通“無”,參見第二章(39)註⑤。 十百:即千。千:《說文》:“十百也”。此處指器物多。 徙:義遷移。遠徙,通行本作“不遠徙”,即不遠遷之義。遠徙,可解爲遠離遷徙。參《道藏》甲本註。
句義:形而下之器皆後天之物,多則蔽。故修真明德實踐者應去奢華而取儉樸,從儉器而重先天德“一”之炁。使身國內的性體重視性命分離的可能性,而不遠離身形命體。
③周:《說文》:“密也”。有遍、全、都等義。根據《金石文字辨異》“古人周舟二字多通用”,周即舟也。“有車周”通行本作“雖有舟輿”,下句“有”前亦有“雖”。 乘:乘車,乘舟。《玉篇》:乘,升也。 甲:指鎧甲,古時戰士的護身衣。 兵:《說文》:“械也”。本義兵器、武器。又有士兵、軍隊、軍事等義。 陳:本義爲陳列。又有陳述、公佈等義,古國名。
句義:人民安守本土,故有車舟而不用;各國皆不興兵滋事,故不必存放鎧甲與兵器。身國中的車周,周天循度而行,只爲承載天光德能而運轉其中;道光德能雖有類似甲兵的功用,但只供防護而不用於炫耀和殺戮。
④結繩:即結繩記事,是在繩上打上大小不同的結,表示不同的事情。這是原始的記事方式,此處義爲返樸歸真。
句義:用道“○”德“一”教化轉化引領性體系統回歸“无之以爲用”。
⑤甘:美味,甜、好。 美:美味。與“善”字構形同意,又與醜相對。 烹享美味,做穿美衣,樂於鄉俗,安於居所。所謂安居樂業是也。 通行本後二句作“安其居,樂其俗”。
句義:道治身國,命體這一小邦,要美味於簡食素餐,悅意於粗衣簡飾,樂順於世俗環境,安心於火宅修真。
⑥狗:通行本作“犬”。
句義:人民回復淳樸本性,清心寡欲,不貪異味,不求遠物,即使與鄰國相互可望,雞狗之聲可聞,也無涉足異邦的心思,至死也不叛逃性地往來。 道治身國者與非道治身國之間,命體與命體雖然互爲“鄰邦”而朝夕相處,凡俗後天的交流相互不斷。但是性體之間因境界層次的不同,即使其老死,這種交流也難以通過命體進行。這就是和光混俗的特點。
【个人理解】
安居描绘的是一幅理想国的景象,在那个小国之间不断征战的年代,老子表达了自己的期望,希望国是什么样子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子的,当然这一章一定是有历史思维的局限性的,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中华民族的概念,而这种思考也只是单方面的,不过可以把老子的这一章看成是他对美好的统治管理的向往,也可以看做是一个比喻。
有人说老子这个人喜欢时代的倒退,希望人民回到结绳记事的年代,这个我不认同,我觉得他只是说了一个比喻,结绳记事只是比喻返璞归真,回到过去那种思维纯朴的状态而已,并不是字面上的这种理解意思,而有车不用与有兵甲不用,则是比喻社会安定团结,人民生活幸福,统治阶层也关注人民的生活状态,不羡慕邻国而发动战争,人民知足常乐不随意迁徙而已。所以这个就是一个理想国的状态。
“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 这就是人民生活的内心写照,“鄰邦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这个就是在这种人民心理状态之下产生的结果,没有战争,没有侵略,没有私欲,只有安静平和的生活,大家也都不嫉妒羡慕,所以不相往来实际上是指的满足自己当下的这种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不能单纯的附加个人的主观观念进去理解。
在我们当前这种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社会,选择日益增多,我们如何通过这一章学习呢?那就是回归自身,我们自己的内心不就是小国寡民吗?我们每天的欲望想法不断滋生,不能安于当下,这个不就是问题吗?其实治国如治身,治身如治国,这里面都是相通的,我们一定要找到我们内心的这个理想国,不要过多追求羡慕外部的物质利益,被私心欲念驱动做事,那么我们就能安于当下,做到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与他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平等和谐友善,不羡慕嫉妒,努力的耕植自己内心的这种修养,在内心境界就能做到“鄰邦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其实这里我理解的就是自己的主观思维独立意识能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能指导自己的行为并为之负责,那么也就能内心具足的安于当下的任何事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