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阳明先生
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意思是人的初心犹如道体,生命灵性就像是一张纯净的白纸,是没有被外界污染的白纸。其实是没有什么善恶的,道法自然,清净为本。道本无善恶之分别,就像呱呱落地的婴孩的赤子之心。
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意思是人的意念一经产生,一分为二,善恶,好坏,高下,黑白,前后,生死,苦乐烦恼也随之而来,这也就是通常大众说的起心动念。
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孟子所说的良知,良知乃是天心,道心。落入后天尘世,人们分辨是非,执着所见,人看到恶的现象后,会痛恨恶行;
看到善的事物就喜欢。这是人的良知在起作用,保持良知天心,清净道心人性。
《大学》所说的“明明德”,就是明白获得这个德的方法,保持道心就是玄德,厚德,上德。是要人弘扬大道公道公平公正的属性,让人明白内心的善良光明的德性,做一个对得起自己天知良知,对得起天地父母的养育,对得起生命中与每一个人信任的人。是为人中君子。
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就是主张明白是非善恶,因果分明,知善心,知恶意,有所为有所不为。主动的选择利益大众和符合大道天地规律的事,去除不合理的私欲所产生的恶行,主动做善人善事。
儒家的格物,意为探究事物的道理纠正自我的行为,“格”就是筛选念头,这个事能不能做,在此有“穷究”明白道理的意思。
所以,王阳明认为,只要遵从我们的内心良知,人人有做圣人的基本素质与潜能,回归天道人性,只要他言行一致,心口一致,内外一致,遵从天道人性的良知的指示而生活工作,就是君子圣贤的行为。
换句话说,一个人需要做的,是将他生命中人的属性的天道良知付诸实践生活,就是“致良知”,其中也包括了“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的伟大思想。
“致良知”是回归天道人性,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观念,“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大道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万事万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知”和“行”合一的过程,所以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