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神对话》于1995年在美国出版,在全球范围内已被翻译成37种语言,卖出1200万本,是二战后最畅销的图书之一。刚开始的时候,出版方并没有进行什么宣传,所以销售并不见起色,但是几乎每个看过这本书的读者都会感到极其震撼,并推荐给身边的人。凭仗口口相传的好评,《与神对话》在1996年圣诞节前登上了美国最权威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在该排行榜上停留了长达137周之久。
独特的论点也很多,常有惊人之语。比如与神对话,“神”就是你自己,找到本心的自己。人类所有的感情无外乎就是“爱和怕”。你会吸引你怕的东西。因为情绪是吸引力,如果你非常怕某样东西,那你将经常会遇见它。
“思维是纯粹的能量,你现在所有曾经有过,将来会有的每一个思维,都是创造性的。思维的能量永远不会消灭,在你离开存在之后,它便进入宇宙,所以情绪是移动的能量移动能量的时候,你便创造出了效应。相同的能量吸引相似的能量,因此你会吸引那些你怕的实际上也是你关注的那部分能量。也因此你最怕的东西将会折磨你最多,怕将会像吸铁石一般把它吸引到你身上。”
我觉得真是这样的。比如我就很怕狗,走到哪儿只要看到狗,都会神经过敏,瞬间紧张起来,感觉很恐怖。朋友们都笑话我,因为大多时候都是很小的宠物狗。有一次几个人出去散步,迎面有一只流浪狗走过来,我因为害怕,所以调整到离它最远的位置。没想到它竟跟着我,我到哪边他它就跟到哪里边,一直跟着。这也许就是越怕越吸引的实例了。我恐怖的眼神和姿态,被它发现,对他它很有吸引力。是我的“怕”吸引它跟着我。
家庭关系也是这样的。
见过很多家庭主妇被老公鄙视和抛弃,就是因为嫌弃她们跟不上节奏, 两人的差距越来越大,或者不能当解语花。女方往往很在意自己的老公,害怕被抛弃,因此对家庭孩子都照顾的无微不至,甚至也不是什么黄脸婆,每天把自己也打扮的花枝招展,但终究离开不了被抛弃的命运,正如《我的前半生》中的罗子君。
由于“怕”,就拼命付出,或者严防死守“拼命作”,都不能够改变被抛弃的命运。那怎样做才可以摆脱这样的生命轨迹?
我有个朋友,怀孕的时候就已经在家里当全职太太了。如今孩子已经18岁,并没有成长为“万能老妈”。做饭仍然停留在不会炒菜,一锅汤乱炖的水平上;家里做卫生一度要请保姆;每天看书练瑜伽,会友喝喝茶;跟孩子关系平等亲密,还经常被儿子揶揄几句。老公一个人养家,每天早出晚归,回到家还要自己炒菜。她却没心没肺,吃喝不愁的样子。偶尔问起,“二十年不上班,你就不担心老公不要你吗?”她总是很有信心地说:“从来不会担心,我只还怕自己哪天会不要他呢!”
她这么足的底气从哪儿来?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谜团。
这本书看到这里,我才突然有了一点领悟。也许正是因为她根本就不担心老公会离开,她不“怕”,心中只有“爱”,所以才会坦然自若。虽然不会做家务,也不太会照顾人,但也因此不会太强势,给老公足够的自由和理解,给自己和儿子自在的生长空间,让家庭的成员都成长的很好,都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觉得非常的惬意和舒适,因此家庭稳固。
“别厌恶任何东西,如果你以为通过厌恶你可以将其消灭,那么你要换一个思路,因为这样只会让它变得更加强大。”
“不用担心,但小心点对你们有好处。”
我们不要厌恶、逃避,“子欲避之,反促遇之。”那么,要换什么样的思路来对待你不喜欢的事物或不希望的结果呢?
“心静则明”,我们要静下心来观察自己的内心,你厌恶和逃避的究竟是什么,也许大多只是幻象。
我是风险厌恶者。公司临近量产,但很多准备工作都没有开始真正启动,大家都还在梦中一样,面临深渊而不自知。那时候我便异常焦虑,开始睡不着觉,恨不能自己是一个“振臂高呼,应者云集”的英雄,或者是吹一口气就把一切搞定的神仙。
发现巨大风险,其他人却不知道,便只有燃烧自己了,拼命呐喊补救,真有点儿像鲁迅《呐喊》自序所说的寂寞、纠结。这份焦虑可想而知。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想应该“换个思路”。该做的事情自然还是要做,带领大家一起做风险问题清单,推进分析和控制重大风险,只是这心态应该调整。
焦虑和害怕的原因是无法面对结果。如果人生的旅途我们只需要关注过程,而并不执着于结果,以“存在”为最高境界,也就是“活在当下”,我做了我该做的事情,结果我并不在意,便不会再有焦虑。“尽人事,听天命”,“成败不必在我”说的也都是这些个道理。
人生只是过程,如果能够心境澄明地体会当下,“神”便会经常出来与你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