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想赚钱的话,这很容易。但是人们想要的不止金钱,他们总是想要奢华、爱以及别人的仰慕。——约翰·史坦贝克
你觉得自己已具备下列哪几项品质?
专一;坚韧不拔;自力更生;兢兢业业;坚持不懈;狂热;热情;不知疲倦;
来看看你的选项说明了什么?如果你还没到30岁,且觉得自己已具备上述不少于4项的品质,那么你能为任何公司工作,也就是你将取得职业成功;如果你已超过40岁但是也有同样的感觉,那么就意味着你将遭受精疲力竭症,这是绝大多数成功人士都会遇到的难题。
在《自我驱动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精疲力竭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即当一个有竞争力的人在职业领域已经成功或即将成功之时,会经历一段长时间的不安、压抑、沮丧或抑郁的心理状态。
作者贝格拉斯博士作为心理咨询师,治疗过成百上千位成功的职业人士。职场心理问题决不能等闲视之,有很多精英因为对心理问题处理不当而伤害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轻者自暴自弃染上了酗酒、吸毒等恶习,重则故意在公司搞破坏,甚至是触犯法律,更严重的是有些人因此而放弃了生命。
1、成功最难的地方在于你需要一直保持成功
不少人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都充满了斗志,觉得什么都是有意义的,但是在即将取得成功时或取得成功之后,他们会感到焦虑,“我还能做些什么?”、“接下来我要做什么?”带着这样的压力,他们会陷入精疲力竭症中,心理上无法得到满足。
这时候的成功意味着结束,他们会失去挑战、目标以及动力。
迈克尔·乔丹作为篮坛明星带领公牛取得三连冠后,在所有人的期待中结束职业生涯,退出篮坛。究其原因,正是因为精疲力竭症所致,如果不能取得四连冠,那之前的辉煌也就失去了意义,失败=全面溃败。
经过18个月的过度阶段,迈克尔·乔丹重回,也因为这段时期的懒散,降低了人们的期待,只要他保持之前的水准,非议就会减少,而如果表现好,人们就会说:“看,乔丹又回来了!”
贝格拉斯博士认为迈克尔·乔丹用自己的方式战胜了他的精疲力竭症,他通过18个月的懒散,成功地保护了自尊心,这个过程在心理学上有两个意义:降低了外界对他的期望值,同时他也提升了自我挑战的动力。
但大部分成功人士就没有乔丹的幸运了,他们深陷精疲力竭症的痛苦之中,无法自拔,书中列举了大量的案例,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成功者,酗酒、嗑药成为他们逃避压力的方式。这让我想到了近年来数名身陷“吸毒门”的明星们,他们在爆红之后,担心无法维持高水准,而自毁前途,这也是精疲力竭症的受害者。
区别于普通的职业倦怠和战争疲劳症,精疲力竭症患者们会有一种“别人把他们当成工具,命令他们实现其愿望或维持以前的成功水平”的压力。他们不介意将自己的生活、工作、生命陷入困境,也就自毁。
要对甚至是最小的成功感到满足,要想要即使这样的结果也不容易。——马库斯·奥里欧斯
2、人类烦恼并非来自于具体的事件,而是来自于对这些事件的判断和看法
贝格拉斯博士博士结合美国的历史进程,发现大多被精疲力竭症折磨的人大多是“婴儿潮一代”,他们的父辈赢得战争,自信、乐观,他们由母亲全职抚养,每一个需求都会得到满足,加之教育环境的转变,他们是强烈的个人主义一代,在家庭和学校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样成长起来的一代,接受了“无限可能”的错误信息:你有无限可能,无穷的机会,你可以得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他们也接受了追求“美国式成功”人生。他们的父母设定的期望值非常高,他们必须取得非凡的成就才能满足自我的心理需求。
我们可以结合威廉·詹姆斯发明的公式来理解雄心勃勃和过高的期待值是如何压垮自尊的,自尊=成功/预期。也就是说要提高自我满足感,除了不断取得非凡的成就外,就只需要降低表现的期望值。但是,没有人能抛去自己的期望值。
在父母高期待的教育之下,很多人都成为自己行业的佼佼者,在这之后,成长过程中所压抑的愤怒等情绪也就随着精疲力竭症爆发出来。《自我驱动心理学》中列举出了一些出身教育良好的“优秀”孩子,要么在满足父母的期望之后,通过自我毁灭行为去报复高要求的父母,要么通过倦怠、无所事事来降低他人的期望,在失败中求胜。第二种情况,类似大家说的扶不起的“富二代”。
了解精疲力竭症的成因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精疲力竭症,贝格拉斯博士给出的第一步建议是:勇于直面心理上的弱点,不必再去自责。尤其是那些活在别人眼光里的人们,只有了解达到目标并不能改变现有的生活之后,他们才能尽情享受高峰体验。
3、我们要征服的不是高山,而是我们自己
“唯金钱”论的成功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追求,在了解精疲力竭症的原因的时候,我们要审视自己的行为,我们是为了什么在追求现在追求的一切?
不管你已经身陷精疲力竭症的痛苦之中,还是测试中有可能遭受精疲力竭症,我们都需要对成功重新给一个定义,贝格拉斯博士结合案例想要告诉我们成功不等于快乐。这里的“成功”是指过分追求金钱,包括“时间就是金钱”,如果单纯用时间的价值来衡量,那么休息是不是就没有意义?用一个小时来陪孩子是不是也划不来?而”快乐“并不是吃喝玩乐的“快乐”,而是心理上的满足感。
如何预防精疲力竭症?
贝格拉斯博士建议性在处理负面情绪时可以采用女性化的方式——你并不会因为犯一点小错而死,在痛苦时找个陪伴是个很好的办法。比如允许自己软弱,向朋友、家人寻求心理上的支持,接受陪伴。根据调查显示,男士遭受精疲力竭症的概率远远高于女士,原因在于性别差距及期望,男孩被鼓励控制自己的恐惧和负面情绪,而女孩则被鼓励更好地表达恐惧。。
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建议三十岁之后的人们,不要再像年轻人的人一样为了出人头地不顾一切,而是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些投资。
一个有利可图的事业、职位不是建立在他人的建议之上的。了解“你的自我理想”,包括你的愿望、梦想、目标,还有理想的总和。之后调整自己的事业目标,把你剩余的所有精力用于你所期望的目标。
对新鲜事物保持好奇心,同样可以预防精疲力竭症。这里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孩子在专心的玩自己的新玩具,音乐家做音乐是源于内心的召唤,父母养育子女付出的爱和时间也是不求回报的。
如果你已为人父母,那你也要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否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是否为孩子规划好清晰的未来?是否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愤怒?是否对孩子有过度控制的倾向?别忘了“婴儿潮一代”的精疲力竭症患者们作为孩子时承受了多少父母的高期待?现在的孩子也会遭受儿童版的精疲力竭症。
事实上《自我驱动心理学》一书是从心理上自我驱动,绝不是简单的给自己加油、鼓励,而是要找到深刻的心理病源,并针对性地采用行之有效的心理技巧来自我疗愈。贝格拉斯博士以社会文化为背景,深度揭示了各种职业心理病的成因,并以大量的真实事件为案例,介绍了缓解职业心理问题的一系列方法。除此之外,也可以帮你完成自我认同,还能从中预防孩子的精疲力竭症。
Ps:年初第一次拿起这本书的目的纯粹是字面上的意义,希望驱动自己行动,战胜拖延,结果有点失望;第二遍做了全书导图,深感自己差点错过一本好书,除了介绍精疲力竭症的成因和症状以及预防治疗方法以外,书中还介绍了大量的心理学概念,尤其是在追溯童年时期以及儿童版的精疲力竭症,更是让人对家庭教育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