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如何真正消化一本书?》
一、文章逻辑(原文很长)
1.读非虚构的书籍是为了获取让自己进步的知识;
(2~4是关于“阅读”的一些基本认识)
2.“阅读速度”是个伪概念,“理解速度”才有用;
作者自身的慢例子,
1)有段时间阅读英文书籍,同时在电脑上用键盘敲:(我的理解,是为了让速度慢下来,毕竟“敲”比“读”慢一些,更多一些时间理解)
2)就算后来理解速度提高了,遇到好书,也会专门花时间整本朗读;
理解这事儿,慢即是快;
3.关于“阅读”
一般情况下,作者阅读没有功利性,有时会是另外一种阅读:检索性阅读
阅读是构成自己生命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舍不得降低质量;(提供一个小技巧:标题党的文章直接不看了)
信息必须系统才有价值,而不能“碎片化”,碎片化的知识不学也“不致命”,完全没必要害怕错过;
于是,“一定要读书”,而不仅仅是杂志、文摘……
4.别人其实是完全没办法帮你读书的,
学校并没有教会学生读书(一学期只有几本书,还没讲明白,又不让他们用)
“别被他们骗了,你本来没那么傻……”
(5~10讲如何阅读)
5.阅读一本书就算打一场仗,
1)先有个大概了解——“先看看目录,再看看附录,仔细读读前言,也不妨在网上先扫扫书评”
2)每一章其实都是在着重讲解一个概念,它的应用,它的方法论。最好把这些概念大致过一遍
3)在读的过程中,不断整理这些概念与方法论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消化”的必要过程。
6.过程中“向后总结,向前预期”
向后总结:输入、处理、输出;
向前预期:预期下一步的内容是什么;相当于为“跳读、略读”提供一个安全机制(跳读的时候发现与自己理解的不一样,就折回去找原因)
另外,在良好的阅读习惯下,理解速度会不断积累、加快
7.读不懂的书:硬着头皮读完,然后反复读很多遍
1)有价值的知识通常不好学会;
2)有些书籍本来就难懂,比如前面章节用到后面章节的知识;
8.一定要用,没用起来的东西,还不如虚无。
作者自己一系列“学到知识后马上应用”的例子
9.暂时用不起来,教!
“教”的形式有很多,比如,“分享” ,真诚地分享。
10.要问自己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这个概念、这个方法论、这个道理、这个知识,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11.与喜欢学习的人泡在一起
寻找那些终生学习的人,把他们当作朋友,榜样(未必要认识)
二、特别喜欢的句子
1.碎片化的信息也许有用,但就算完全忽略,也不至于致命。舍了就舍了,没啥。
2.别被他们骗了,你本来没那么傻……
3.理解能力差,无非就是见识少,仅此而已。
4.其实,重要的知识,从来都是通过反复学习才能获得的。一下就能学会得东西,通常上价值不大。
三、个人思考(不局限于文章内容)
为什么是“阅读”
每个人脑子里的观念决定了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进而相当大程度上地决定了他的行为。
关于外界信息的鉴别、处理(吸收、消化),实际上就是人这一生要干的最重要的事儿,大家都一样,差别只不过知道与不知道。
理论上,不同途径信息的只要处理得当,最终都能够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只不过,书籍这个知识载体显然比其它任何信息媒介有着数个量级上的优势。
所谓“阅读”,实际上就是筛选、处理书籍上的知识整个过程的简单描述;
它完全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
1)要学会筛选阅读的对象;
2)要想办法让自己更理解、深入、全面地理解;
3)要想办法记得更牢固
其中,保证理解的质量是关键。
“阅读”是真重要,以至于,“如何重视都不过分”
2018.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