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是很期盼过年的。因为只有在过年的时侯,我们才能穿新衣,吃好吃的。有好多好多好耍的事情。
腊月在我无尽的期盼中终于来了,腊月来了,离年的距离就很近了。于是小孩子的我们天天望着放假,望着爆米花的人来,望着熬红芋糖,望着杀年猪,更期望好多只有过年才能有的快乐!
一到腊月,是不能随便的开玩笑和骂人的,因为腊月黄天的,一年即将结束,谁都希望自己能有个好的结局,更愿自己来年有个好的开端。所以在腊月,人们是不会随便的开玩笑,更不会随便骂人,腊月黄天的已成为一句经典名句。
腊月八,打邋遢。每年的腊月初八这天,大清早的,人们就会准备一些竹枝杈子,绑在一根长竹篙上,然后戴上早帽,把家里的角角落落平时都不打扫的地方会打扫一遍,以此方式表示一年即将过完,用干净整洁的面貌来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接下来就准备开始杀年猪了。小时候,每家每户都会看头猪的。古话说的好,穷不丟书,富不丢猪。更何况当时富裕家庭是少之又少。
村里的人们会互相商量着请杀猪人来的日子,尽量能赶上几家一起,方便杀猪人也方便大家自己。
那时的杀猪人到年关边是最忙的。全大队有一百多户人家,也就有一百多只年猪要在几天的时间内杀完。
清晨天刚放亮,在一阵猪的嚎叫声中惊醒了熟睡的人们。不知是谁家的猪的食物不够吃了,便先请了杀猪人来把养了一年的猪给杀了。那时养猪不像现在买猪饲料和大量的粮食可供猪吃,那时养猪全部靠野菜喂的。记得小时候放假和放学回家的时间,也经常会帮家里去讨野菜的。所以很多家庭到过年的时候猪就没得吃了。
有了开头的,村子里的人们便相继把家里的猪也给杀了。省得杀猪时把腰盆抬来抬去的费时费力。
然后家家互相请着喝猪晃子酒(猪血做的菜的名称)。热情好客的民风在这几天里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终于等来了放寒假。书包里的书和家里平时留下来的作业本什么的便被我统统装到一起,和几个有和我一样行为的堂兄堂妹一起去黑凹岭那里有个叫徐家的村子里换鞭了。一个学期的书本能换一包鞭,所以我们小时候炸鞭是把鞭拆散开,一个一个的用火香点着炸的。
换回家的鞭过年前也还是舍不得炸,放在锅台牌坊上面的垛子上,以免受潮。
年,在等待中一天天临近。
过了腊月二十,村子里的人就更加忙碌了。年的味道是越来越浓。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豆腐香味。年前,家家都会做两次豆腐。第一次一般会用来做豆乳,第二次做的才是留着过年时做菜吃。
磨糯米淀粉,焊大粑,做糖心粑也是家庭必备的春节食品。通常情况下头天磨好淀粉用草木灰隔层布幅子后吸掉淀粉中的水份。然后第二天早上我们的早饭一定是糯米汤国子。
二十四是我们这里的小年,孩子们的兴奋度开始提升,虽说不是过大年,但是父母已经允许我炸点鞭了。虽说只是几小挂小鞭,却已是兴奋不已。拿下放在锅台牌坊上的鞭,小心地拆开包装,取出几挂坐在桌边一个个地拆散放进裤子口袋里,找隔壁的大叔要半截火香点着,便和小伙伴们去比着炸鞭耍去了。
二十四日的下午是去坟山祭祖的时候,村庄周围的山上会时不时的响起一阵鞭炮声。人们会带上柴刀锄子之类的工具,把自已前辈的坟山周围的柴草树木什么的先砍掉,把坟头上的杂草清除,然后烧几刀纸,和一些幂票,再磕头请祖宗保佑自己的家人平安幸福!
如今这种祭祖方式被禁止,用束绢花来替代烧纸钱的方式替代。文明祭祀,但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现在还遗传了多少?
二十五以后几乎是天天都围着锅台转了。做切糖,炸圆子,炸红芋角,炸干豆酥,做豆腐,杀鸡杀鸭,炒细菜(萝卜丝,红萝卜丝加粉丝)。整个村庄天天都沉浸在年前的欢乐气氛中。
二十八,洗邋遢。这一天,大人们都会安排自家的孩子用做豆腐时压豆腐压出的水来洗澡。据说可以保证来年不得皮肤病。是真是假我不晓得,但小时候用豆腐水洗澡确实洗过好多年。
终于盼来了过大年。
这一天我们一般都起得很晚,因为晚上我们会熬夜守岁的。早就盼望着的年夜可不能让它在我们的睡梦中溜走。
睡到上午十点多才起床,洗漱完毕,开始把放在锅台庙上的鞭拿下来,小心地一个个地拆散,再放到一个塑料袋中。再去找隔壁抽黄烟的大交交(对叔叔的称呼)要来一根火香。然后把挂在床后墙上的灯笼也取下来,擦干净外面的灰尘。把去年过年沒用完的蜡烛在抽屉里都给找出来。
忙完这些,差不多该吃午饭了。
下午的事情是跟父亲一起去何畈小店帮家里买些过年的东西了,七角三一斤的粮食酒打两斤,用报纸包装的红糖也买几斤,还有方片糕等几样看节用的食品,品种不是很多。
母亲在家早早地开始准备年夜饭了。我们那以前好象有完年之前不开生的说法。所以年前会蒸些米坯子晒干,吃的时候盛些放到锅里加少量水加热即可。然后年夜饭煮得是满满一大锅,可以吃上个两三天的。
记得小时候是没有大鱼吃的,年夜饭桌上的鱼是那种麻花鱼,加上点红辣椒煮熟,也似现在说的也不能吃,年年有余嘛。
烧上一篮边碗的肉,耳子锅里炖上些肉骨头,搁上些自家做的豆腐。还会放上些自家种的包心菜。炉子里柴头子火烧得旺旺的,锅底薰得漆黑的,但家里人的心里都暖暖的!
炒上一大钵子细菜(或称喜菜吧)萝卜丝,红萝卜丝,包心菜丝和粉丝。年夜饭上盛一碗,剩下的正月里来客人时盛出一碗热一下,省时又省力。
一碗炸圆子,一碗糯米大粑切成片状糍粑。年夜饭桌上的菜基本就这些了。
吃年夜饭是要喝酒的。菜上桌后,父亲会找出家里平时喝酒的小酒杯(能盛三钱的那种),摆上碗筷,盐水瓶装的粮食酒倒满酒杯。当然我当时年幼是不会喝酒的,父亲,母亲,大哥他们会小酌几杯。
我是很快地吃完年夜饭,偶尔父亲也会给我一角二角的压岁钱。钱揣兜里后赶紧拿出拆好的鞭啊火香灯笼什么的。点亮灯笼,点燃火香,便约出邻居家的同龄孩子们到外面炸鞭耍了。
有时邻居家的大人也会给上一两挂小鞭,那自然是兴奋得不行。
几个小孩一起炸鞭是有一定的危险性的,经常是点燃鞭引子后听到别人的鞭声而忘了把鞭扔出去!砰地一声后,手麻木了,才想起是鞭在手里炸了。
大人们吃完饭后也都互相串下门聊聊天,然后几个人在一起打升级,打争上游。上游赢二分钱,二游赢一分钱,出钱的自然是三游和下游了。
时间在欢乐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溜走。
鸡叫一遍,二遍,当家里的座钟敲响五下的时候,大人们会把自家的小孩都叫回家,因为一个重要的仪式即将开始,放开门鞭了!
父亲已早早地把开门鞭绕在一根竹篙子上,先靠在门后的墙上。当东方刚刚露出一点鱼肚白,谁家的座钟已敲了六下。父亲便让大哥拿着竹篙,自己先关上屋门,然后点燃开门鞭,迅速地打开屋门。大哥会举着竹篙把鞭从屋内拿到屋外继续燃放。
很快此起彼落的开门鞭响彻在寂静农村的上空,持续一小时左右。
放完开门鞭后,一阵失落感顿时涌上我那年幼的心头。一年就这样过去了,再过年又得等上很久很久了。
然而这种想法也只是一晃而过的,看着地上许多还没炸的开门鞭,我又多了一件事。把地上没炸的鞭捡来,折断把里面的黑药倒出来集中在一起,然后再找本沒用了的旧书或本子,裁成十公分右的条状,用筷子把它们卷成筒状,一头塞上些饭米粒和干土后倒入些拆出来的火药,另一头也那样堵上。再找出母亲做鞋用的锥子,在有火药的位置用锥子扎个眼,插进去根捡来的鞭引子,自制爆竹就成功了。
把自制爆竹放在地上,小心地用火香点燃,只听砰地一声巨响震耳欲聋,一丝成功的喜悦挂在脸上,全然不知这成功的背后是有一定的危险的!
当然也有失败的时候,点燃之后由于鞭筒没做结实,爆竹在地上迅速转圈,犹似现在那种烟花似的,也很好玩。
一晃不炸鞭耍的日子也过了好多年,现在的小孩都很少炸鞭耍了。
除夕夜满大街灿烂的烟花展示出现在人的生活水平相比当年不知胜出几倍。但在那烟花坠落之后,记忆中手拿灯笼,火香,几个小孩一起满山村疯跑情形却时常显现。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https://www.jianshu.com/p/ee05f7eff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