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禁言,爬楼好累,也不知道学到了啥。”
“你们那么能聊,盖楼盖了那么高,想过别人的感受吗?”
“我要的是干货,不是你的这些分享,退款!我要退群!”
“你分享的东西不是干货,对我来说一点价值都没有。”
“......”
一时之间,各大社群以分享干货的名义成立了。
刚开始打感情牌熬鸡汤,为他人奉献,提高战斗力,充满了激情。然而,激情总有退去的那天,鸡汤总有喝腻的那天。所以,很多人都会嚷嚷着他们要干货!什么是干货呢?
1、重点:说话有重点,少些口水话。
2、资源:在资源共享中,得到适合自己的资源。
3、“脱水”:有很多人喜欢聊天,各种聊就被那些不聊天的“干货”成为“水货”,而潜水的过程也被称为“脱水”。
4、牛人:发言特别有料、有水平的人物。
干货形成的原因,是大众们急于获得成功,没有耐心积累沉淀得到自己的一套干货,所以,产生了需要付费的知识。
大众的转变
曾经纵情声色的大款或者省吃俭用的小老百姓,都开始付费得到一些所谓的知识干货。大款们想要与圈子里的人有更多共同语言,小老百姓希望能突然有一天赚取更多的钱财过上好日子。
“得到、饭团、千聊......”谁没买过那些价格参差不齐的课?名列前茅的课程如“XX逆袭手册,XX加速崛起的方法,通往财富之路,五分钟读完一本书......”
关于这一类直白地清晰地明确地表达“大众心声”的课程,受众越来越大,售价越来越高,因为只有普通人才迫切地渴望成功,而普通人真多。
哪怕那些课程没有写“付费xx元,让你拥有逆袭的本事”“保证你能逆袭成功”“我的今天一定是你的明天”诸如此类的明确保证。对,是没有的,关键词都有的啊——逆袭、成功、财富。
但没有人能确认,付了钱,得到了所谓的“干货”,就能成功。
平台的转变
这里所说的平台,指的是那些提供干货的平台,不论社群还是各种小程序或者APP。
大多数平台,已经不单纯地熬鸡汤了,有些有了一定的受众之后,保证不再退款,给大伙定时发点“鸡精”吧,快捷迅速又鲜美。直接不再激励,不再互动,不再亲民随和,便给你提供真正的“干货”。
将一本几万字的书压缩成一千多字的读书笔记和中心思想,将各种工具总结成一套方法论。
然而大家很受用!良心分享!钱给的值!
看了那一千多个字,要知道,那不是你总结的,你受用的点未必能get到,也许在书的其他角度和其他观点,才是对你的生活真正有用的点。
所以,世界上本就没有干货,说的人多了,就成了干货。
对,我不懂你的焦虑。
我只知道,现今社会只要愿意踏实有份工作,就不会饿死,只是被人开车我挤地铁,别人背LV,我顶多背个MK,如此罢了。我不会缺钱,我只是不够钱而已。急于求成地想要从别人身上得到更多,必然付出更多。你焦虑,我能理解,但是不懂为啥一个没有竞争力的人成天焦虑个啥?如果你具备竞争力,却竞争不过人家,焦虑还能有个像样的借口。
对,我不懂你的懒惰。
千千万万的人物,盯着一座山看,东南西北各不同,谁能保证看到的东西就是全面的客观的?没有。所以那些干货,真的是“干货”?没有自己脱过水,总结精华,怎么能知道干货有多干。这个世界,我仍坚持,要自己的去走、去看、去听、去感受、去体会、去爱、去恨、去经历所有,剩下的干货才是我的。如果懒得行动,对,我是不太懂。
对,你还小,需要干货。
有一个高中毕业生都会对我说,现在的社群太无聊了,成天瞎逼逼,一点干货都没有?
我说这个世界上本就不存在干货,这是伸手党的幻想。
她说,那就看你怎么定义了。
我诧异于这个社会怎么了,这些孩子怎么了,这些人都怎么了?是成功变得太容易靠近,还是大家的步伐加快了,还是因为23岁的我就这样老了?也许很多人会说我是保守派,然而我勇敢不造作的样子,绝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的。
人与人的思想碰撞唯一的途径,一定是交流,在交流中收获。多看、多听、多思考,那就不是瞎逼逼,经历过,留下的才是干货。
我不知道你是否认同我的观点,也不怕被批驳,如果你认可,很高兴,你我一定都愿意沉淀自己成就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如果你不认可,大可放心地去追逐干货,希望有一天,你能欣喜万分并且带着鄙夷的眼神对我说:“你错了,干货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而此时此刻,我只想以我自身的经验判断和认知水平认真地告诉你:世界上本就没有干货,说的人多了,就成了干货,追逐干货没有错,但很有可能依旧是芸芸众生中的大多数普通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