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光武帝刘秀原陵,位于孟津区白鹤镇铁谢村的黄河岸边,是汉光武帝刘秀和光烈皇后阴丽华合葬的陵墓,俗称“刘秀坟”。值得称奇的是,历代帝王陵墓选址都是背山面河,刘秀陵墓选址却是枕河蹬山,自古以来“刘秀坟”独一例。也许刘秀的胸襟博大,非常人之思量。才有如此千古一帝,就连陵墓也别出心裁。
神道两旁,雕刻精美的望柱、石象、石狮、石马、石羊、石翁仲和凤鸟各一对,分列神道左右,高2.5米,雕刻精致,神情庄重,体现了皇家之肃穆威严。山门单歇式建筑结构,琉璃瓦红漆大门,庄严肃穆之感油然而生。两颗侧柏傲然屹立在大门正前方,巍峨挺拔,仿佛守卫刘秀原陵的忠诚的卫士,千百年来坚定的履行着神圣的职责。
进入大门,一尊石辟邪怒目圆睁,四脚粗壮,踏地有力,筋骨丰满,尾巴翘起,身与腿呈弓形,仿佛要腾空而起。石辟邪是传说中狮头豹身虎尾张翼的瑞兽,守护陵墓,保佑天下苍灵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里展示的石辟邪是按照1:1形制的仿制品。东汉石辟邪真品出土于油坊村,现珍藏于洛阳博物馆,成为洛阳博物馆镇馆之宝。
原陵正前方,多方碑刻林立左右,斑驳陆离,字迹模糊,多为隋唐时所立。一方碑刻上有一指大小圆洞,侧耳倾听,能听到黄河滔滔水声,颇为神奇。正前一方石碑上刻“东汉中兴英烈光武皇帝之陵”是大清乾隆五年所立。正楷筋骨丰满,笔力遒劲。原陵封土呈长方形,高17.8米,周长487米,东西南北四条通道通往墓顶,郁郁葱葱的柏树分布四周。墓顶有一神洞,投一枚硬币,能听见“叮咚”声响,说明受到光武帝圣灵保佑。站在墓顶,南望巍巍邙山,北眺滔滔黄河,四周薄雾缭绕,汉陵晓烟,是“邙山八景”之一。
侧柏陵园最有特色的景观,这里共有侧柏1487颗古柏,多为隋唐时期所植,历经1500多年,仍然郁郁葱葱,风韵犹存,或立或卧,形态各异。其中28颗侧柏最有特色,是刘秀起兵时云台28将,追随刘秀南征北战,建功立业。侧柏历经千年风霜洗礼,树形崎岖盘旋,千姿百态,其中“赤胆忠心柏”,树中心裂开像心形,仿佛将士用刀剑抛开胸膛,赤心献真情,剖心谢君恩,表达将士对刘秀赤胆忠心。“巨龙盘柏”树身好像一条巨龙倒悬,缠绕在柏树上,活灵活现,形象逼真。“树熊攀柏”好像树熊在树上攀爬,呆头呆脑,歪着熊头,用力攀登熊掌,憨态可掬,惟妙惟肖。“惊鹿探头柏”一枝树干突出,像惊恐鹿头,小枝像鹿角,扭曲树枝鹿脖子上凸起的筋脉,让人叹为观止。“银蛇缠柏”像银蛇乘着闪电缠绕树身,好似银蛇下凡。“鸟鸣柏”站在树下,双手鼓掌,听见树上“啾啾”鸟鸣之声,众人鼓掌,能听见群鸟齐鸣之声,仿佛群鸟荟萃,啾啾之声,不绝于耳。
西厢院的光武祠堂,奶奶柏是刘秀坟最古老的柏树。树身五人合抱粗,一处凸起嶙峋,触摸后手摸病处,能驱病辟邪纳福。笔直高大,直插云霄,三十年前遭雷电袭击,大火烧三月不灭,树干中空,枝干光秃,近些年有一枯枝焕发新绿,历经磨难而倒,大火焚烧而不死,称为神树。于是人们焚香膜拜,驱病纳福。定能有求必应,心想事成。
黄河堤坝之上,有一处娘娘冢坝,据说是埋葬英烈皇后阴丽华的地方。1912年国民政府为防止河水冲刷娘娘冢,修建“人”字形堤坝。建国后修建黄河大堤,娘娘冢被毁。据铁谢村民讲,当时河水猛涨,冲塌娘娘冢,凌晨时分,一具红木悬棺带着锁链顺河而下,不知所踪。有人亲眼所见,颇为神奇。
关于刘秀坟传说很多,刘秀下葬时,黄河北滚500米,才成就今日之刘秀原陵。也有专家考究,刘秀原陵应该是大汉冢,更符合帝王形制,但尚无定论。“刘秀坟”探访之后,觉得处处神奇,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