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上海坐地铁,你一定能经常看到很多人对着手机笑的合不拢嘴,你要是瞄一眼他们的手机界面,一定是在刷小视频。
我有时候有点担忧,为什么他们愿意把大把的时间,耗费在这些小视频上面?这种担忧正如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里面写的:「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取代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1.我们的兴趣不相投,我们的悲欢也不相通
麦克卢汉说过一句话:我们创造了工具,工具反过来塑造我们。在这里,也是一样的,我们选择了抖音,抖音就用怎样的方式塑造了我们。
抖音、快手这类APP的背后,潜在的就是一套以算法为核心的内容推荐系统,这套系统会根据你过去的行为偏好,包括你搜索、浏览、点赞、关注的各种信息,愈加精准地向你推荐你最感兴趣的内容。这种精准的兴趣匹配似乎赋予了我们信息选择权,我们轻而易举地就能够在巨大的信息流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同时,我们只要轻轻滑动手指,就能屏蔽我们不感兴趣的内容。
但是,在看似信息爆炸的时代,这样的内容推荐机制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个狭窄的信息视野。我们获取的信息越来越狭隘,思维愈发极端,我们不可避免地进入一个信息孤岛——我看到的观点,皆是自己深信不疑的观点,而那些游离在信息孤岛之外的声音,被我们无意识的过滤了。
人与人之间的兴趣和悲欢越来越不相通。我们变得很难去接受异己的价值观,对兴趣之外的内容,也越来越没有耐心。但我们总以为自己能够掌握所有领域,在所有的领域之中都有自己的发言权,但事实是,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无知。
2.算法没有价值观合理吗?
今日头条的CEO张一鸣曾经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说:“媒体是要有价值观的,它要教育人、输出主张,这个我们不提倡。因为我们不是媒体,我们不创造内容,我们不发表观点,我们更关注信息的吞吐量和信息的多元。
在“算法没有价值观”的逻辑下,他还说到:「历史上精英们一直在试图让大众拥有很高的精神追求,但社会整体从来没有达到过这个目标。」他并不认为打德州、喝红酒和看八卦、视频有多大区别,用户是需要一些沉迷的。
可是,当算法利用用户的无意识行为来推测用户的需求,甚至将无数低俗、粗鄙、虚假的内容推送给用户时,真的合理吗?
大众在浏览资讯时,本能地会关注那些能赋予感官刺激的内容,即那些具有娱乐属性的资讯,那些低俗粗鄙和博人眼球的内容很容易被算法推荐。但用户的行为是盲目而无意识的,当用户点开几条搞笑段子后,他今后铺天盖地推送都是搞笑段子。这样合理吗?
在某种意义上,算法其实左右了我们的价值观和审美。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是大众的本能,但让大众沉溺于那些量身定制的娱乐信息中,慢慢丧失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不应成为这类平台的本能。
算法可以没有价值观,但人得有。
3. 不要让自己成为「愉悦感」的奴隶
抖音这类软件在持续考验着我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并用一个个段子和短视频,一点点侵蚀着我们对文字注意力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成年人在地铁刷视频打发时间,小学生们也是争先恐后地对此争相传阅。在这个被娱乐充斥的世界里,当一个人没有足够强大的自制力时,就会因为沉迷各种短视频中而“被碌碌无为”。
你消耗时间的方式就是你塑造自我的方式。
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当你选择了把时间消耗在小视频里,你就没有更多精力去提升自己。你就会开始惰于思考,开始很难静下心来好好读一本书,甚至连一篇好文也没有耐心读完。
我不反对适度的娱乐,因为人是需要一些沉迷的、不过脑子的娱乐来对抗慵常平凡、索然无味的日常,但过度的沉迷就会让自己成为「愉悦感」的奴隶。
如果可以,尽量拒绝那些反智的综艺、微博热搜、搞笑段子,不要被「愉悦感」吞噬。日常生活中,尽量拨出一定的时间,多看看那些有深度的、不反智的、引发思考的的书籍和文章,保持自己对文字的注意力和对世界的思考力。因为「谁掌握了语言,谁就掌握了思想。」
参考资料:
王田丨致张一鸣:算法可以没有价值观,但人得有。
Lachel丨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一步步被毁掉的?
看理想君丨我们的悲欢不相通,我们的趣味也不再相通。
王小七丨在被抖音轰炸死之前,你还差多少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