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的话题一谈再谈,然而推广起来却一直光打雷不下雨。2015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
到2020年末,建筑行业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以及特级、一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掌握并实现BIM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应用。
到2020年末,以下新立项项目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中,集成应用BIM的项目比率达到90%: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建筑;申报绿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绿色生态示范小区。
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让人又看到了BIM的曙光即将来临。
一直以来,自己都对BIM有一种无形的抗拒心理,觉得对于结构专业来说BIM并没什么实际意义,只是配合建筑专业的附加工作,因而不予关心。其实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想法。总是默默觉得BIM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由于没有深入思考过,终究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其实仔细想想,现阶段的BIM对于设备专业来说也是这样的处境。如果再想一想,其实对于建筑专业来说也一样。如果各个专业都只把BIM当做额外的工作,那BIM就失去了它的优势,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大家自然会习惯于一直以来的传统作图法,接受新事物于是难上加难。
BIM的关键在于,它是全专业的,它是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它是实时的,它是立体的。BIM的优势是全面压倒性的,BIM是大势所趋。这种趋势就像CAD作图替代手工作图的趋势一样。
所以,与其漫无目的的怀疑踟蹰,不如挽起袖子开始动手。先做事,再考虑其意义。 既然BIM这么好,那就敞开胸怀迎接它;如果BIM还不够好,那就齐心协力完善它。与其犹豫未来,不如创造未来。关于BIM在设计上的具体应用,《指导意见》也给出了详细的说明:
1.投资策划与规划。在项目前期策划和规划设计阶段,基于BIM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项目规划方案和投资策略进行模拟分析。
2.设计模型建立。采用BIM应用软件和建模技术,构建包括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电气设备、消防等多专业信息的BIM模型。根据不同设计阶段任务要求,形成满足各参与方使用要求的数据信息。
3.分析与优化。进行包括节能、日照、风环境、光环境、声环境、热环境、交通、抗震等在内的建筑性能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全生命期成本,进行优化设计。
4.设计成果审核。利用基于BIM的协同工作平台等手段,开展多专业间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实现各专业之间数据信息的无损传递和共享,进行各专业之间的碰撞检测和管线综合碰撞检测,最大限度减少错、漏、碰、缺等设计质量通病,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
其实,结构专业上手BIM最直观,而且以现阶段的Revit平台实现起来也有一套相对成熟的方法。很多软件都提供了导入Revit的接口,例如PKPM-Revit,YJK-Revit,YJK-SAP2000-Revit等。但是对于结构来说,目前Revit的问题是只有表面,没有内在。一来没有结构计算功能,二来混凝土结构的配筋数据表示起来太繁琐。如果为了Revit而把钢筋模型一一建进去,那就回到了平法制图以前的时代。而如果没有钢筋数据,那Revit对结构专业来说纯粹是为了配合而多出的工作。
指望Revit进行结构计算是不太现实的,毕竟这不是它擅长的东西,所以现在的路子大概是这么两条,一是借助结构计算软件的设计结果建立包含钢筋数据的完整结构模型,用Revit直接出施工图;二是纯粹导出结构的无配筋模型,用以参与协同工作,按传统平法完成出图工作。
先说方法一,建立带钢筋信息的Revit模型。这是最终的目的,BIM模型中包含所有的结构信息,这样甚至可以不用出施工图了,直接交BIM模型,施工与运维都围绕BIM展开。现在的实现方式,一是根据结构软件的计算结果,手动添加钢筋信息到Revit模型中;二是由接口软件直接导出,YJK已经能够实现带钢筋信息的模型直接导入Revit中。软件互相导入的前提是结构软件的模型要足够精确,因为很多时候结构计算模型会有一些简化操作。
方法二,仅有构件尺寸的结构模型可以在Revit中从0建立,或者由结构软件如PKPM、YJK或者SAP2000导出。该方法现阶段实现起来更方便,很适合初期推广。但是这样纯粹是为了BIM而BIM,不仅没有利用BIM的优势,而且对于结构专业来说没有提高任何效率。
其实,思路很清晰,因为路子并不多。以前习惯了走大家踩出的路,现在突然发现前面没有路了,自己也会茫然四顾原地踏步。“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未来已来。顺则昌,逆则亡。
-2016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