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西游记》取育儿经读书分享稿
朱晋萍
《向西游记取育儿经》这本书,是我上韦志中心理学网校所学的一门心理学课程,同时这也是韦老师多本心理学专著中的其中一本。从初次听韦老师的讲解开始,我就喜欢上了这本书,几乎是欲罢不能,它解决了我生活、工作中的很多困扰。在了解了育儿方面的心理学知识同时,也解开了自己成长经历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心理症结。现在挑其中我最喜欢的三章内容分享给大家,希望我们都能从中受益。
启示七:唐僧收徒---孩子成才需良师
人生“良师”像太阳,锲而不舍紧跟随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狭义的教师指的是在学校为学生讲解道理,传授知识,解答疑惑的专业人士。广义的教师,是对知识和能力在自己水准之上人的尊称。由此可以看出要做老师是必须有一些“硬件”条件的,必须在某些方面强过学生,才能真正教好学生。这里,我们就先看看唐僧所有的良好的为人师的条件。
孩子们都有着海绵吸水般的求知欲,所以知识渊博的老师最能吸引他们的目光。在孩子的心目中,好老师应该是一本“百科全书”,能够回答他们所有的问题,好老师也应该像“神”一样完美,这样才值得让他们尊敬和崇拜。这么看来,也只有向菩提老祖这样看上去文武双全、无所不能的老师,才能让狂妄自大的孙悟空虚心向学。
显然,唐僧不是一位“全能”的老师。论法术,他一窍不通,一个最初级的妖怪都能要了他的命。手无缚鸡之力,几个徒弟的身手个个比他强,危难之时须得靠徒弟保护才能活命,从这个层面讲,唐僧可算是个“窝囊”的老师。但若论佛学修养,佛学知识积累,唐僧就是当仁不让的“专家”,而且他还身体力行,践行佛家精髓。从小在寺院长大的他,已将佛学的种种知识牢记在心,信手拈来。第六十四回,几位仙人邀请唐僧谈诗作赋,唐僧充满自信的侃侃而谈,出口成章,让众仙赞不绝口。
第四十六回中,三个妖道要与唐僧师徒比试坐禅,叫做“云梯显圣”,三藏道:“我会坐禅,我幼年遇方上禅师讲道,那性命根本上,定性存神,在生死关里,也坐二三个年头。” 从禅学的专业角度,唐僧的修为是不可谓不高的。
如果说菩提老祖对孙悟空的教育属于初级阶段,那么唐僧的教育是属于高级阶段。因为悟空的最终目标是成佛,便需要对世界的大彻大悟,对自身价值观的重新塑造,因此,正需要一位像唐僧般精通佛法的人提点。艰险的西行之路,是对悟空全方位的考验,更是佛学知识的深刻学习。他从一开始认为唐僧对佛学的信仰有些“迂”,到逐渐认同、理解,到最后自己学得其中精髓,身体力行,是一次蜕变。悟空的启蒙老师菩提老祖教授悟空更多的是“艺”,也可以理解为生存之道,而他当时的人生目标是“得长生”“称大王”。因此,是正切合其需要的,所以悟空也一直努力修行,潜心学艺。但是五行山下五百年的时光,加上菩萨的指点教化,让悟空对自己有了新的要求,对人生有了新的目标,唐僧在此时出现,让他明白除了吃喝玩乐,还可以有更高更广的追求,可以心怀世界,普度众生。其实,孩子们和孙悟空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社会要求的变化,需要知识的种类和难度也在不断变化,进而对老师知识储备的要求也需要相应的变化。
玄奘有三宝,成才少不了
......唐僧并非十全十美,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经常被妖怪迷惑,若不是有三个徒弟辅助,恐怕难到西天,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文弱的“呆和尚”最终带领大家到达西天,也引领他的徒弟修成正果。而回头细想,我们便会发现,唐僧身上有三种可贵的品质,是很多人都不具备的。也就是这“三宝”,让他俘获了三个顽劣徒弟的心,让他完成心愿,取得真经。
第一宝是“有理想”:
唐僧是有远大理想的人,而且是自己理想的坚定践行者。去西天取得真经,保唐王江山永固,度子民脱离苦海,这是唐僧认为可以为之付出生命的理想信念。
我们从唐僧的诸多表现中发现,唐僧其实是一个很胆小的人,为什么他有如此的勇气承担西行取经的重任呢?他回答他的弟子:“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报效国家”这一崇高的理想给了他无限的力量,尽管他时刻处于担惊受怕之中,尽管几次都差点成为妖怪的腹中之餐,但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西天之行。可见,理想能给人勇气和信心。
一个有理想的老师才能向学生传递理想。他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且愿意为实现它而不断突破自我。他对未来充满了期待,相信奋斗的价值,也鼓励学生为了美好的未来而努力。他珍视每一个学生,发掘每个人的优点,让学生和老师一样对未来充满着希望。三个徒弟取经之心出现动摇时,他仍然坚信自己一定能到达如来的面前,从不言放弃,最终稳定了“军心”。
第二宝是“善良”
唐僧从小在寺院长大,更相传为金蝉子转世,是十世修行的好人,吃他的一块肉便可以长生不老,作者的写作中可能或多或少有佛学和神话的色彩,但其中传达出的唐僧善良这一品质,却是所有人都公认的。第七十八回,比丘国国王要吃一千个小儿的心肝来治病,唬得个长老骨软筋麻,止不住腮边泪坠,忽失声叫道:“昏君,昏君!为你贪欢爱美,弄出病来,怎么屈伤这许多小儿性命!苦哉!苦哉!痛杀我也!”
八戒劝唐僧不要“专把别人棺材抬在自家家里哭”,一向不主张管闲事耽误取经进程的唐僧却不这么认为,他发自内心的同情那些小孩,放声痛哭,最终悟空历尽挫折救出全城的孩子,他无比赞赏,才终于宽心上路。
悟空生性自由,虽偶有破戒之举,唐僧也不会过于计较,但有一件事,他是无法容忍的,那就是孙悟空作出了伤害他人性命的事。不管是杀了乡野土匪,还是打死白骨精假扮的老人,唐僧都不留情面的严厉惩罚,为此,悟空也没少受紧箍咒之苦。唐僧认为“一味伤生,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悟空若想成佛,必须具备“善良”这一品质。值得感动的是,在唐僧一次又一次的惩罚和说教下,曾经打杀肆无忌惮的孙悟空,竟也学会了仁慈。
第五十四回,女儿国的国王想招唐僧为驸马,唐僧不停推辞,但孙悟空却怂恿唐僧接受,并做了解释,这是孙悟空首次谈论“善”,这番话中孙悟空不仅关心师父的安危,也怕打杀了“平人”,能为别人着想,证明他的心里已经种下了“善良”的种子。
一个善良的老师懂得倾听孩子的心声。
一个善良的老师可以维护孩子的尊严。
一个善良的老师能够保护孩子的爱心。
善良的老师往往也有一颗未泯的童心,保持着对世界最原始的热爱。当孩子们逐渐走进复杂的社会,他们可能遭遇不幸、苦难和邪恶,但他们能从老师的善良中体会到温暖与关爱,这让他们不至于愤世嫉俗或是悲观厌世,而永远保持着一颗感恩的心,向上的心。
第三宝是“自制”
唐僧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佛教徒,他时刻不忘遵守佛家的清规戒律。取经路上虽然辛苦,但是诱惑也很多。荒岭遇难,宁愿饿死也不食伯钦家的虎肉;祭赛国除怪,国王所赠金玉,分毫不收;玉兔多情欲结连理,百般妩媚,唐僧坐怀不乱。若不是唐僧有足够的自制能力,如何能抵制这些诱惑,继续前行呢?
一个自制的老师,是懂得自我约束的。唐僧的几个徒弟都是曾经触犯天条的,他们身上都带着“邪恶”的基因,孙悟空打杀成性,猪八戒贪恋美色,沙僧被贬后荼害生灵,如果唐僧不严格要求自己,稍一“犯错”,就会激活几个徒弟的邪恶基因。
在唐僧眼中,即使人不知道,天也是知道的,若因为一时贪念或者欲望误了修行大业,是万万不可的。所以,他一直谨言慎行,坚持自律,也以这样的观念和言行影响、教育自己的徒弟。
有理想、善良、自制,是唐僧身上的三大“宝藏”,也是所有良师的共同特质,它极大的彰显了一位老师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虽然是无形的,却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除了知识之外,老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这影响对学生是终生受用的。
我今天的分享到此为止,谢谢! (2017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