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教育界,核心素养是个热词,热得发烫。就像太阳,灿烂照耀,但不能只是悬在空中,它的光辉必须洒满教室。先有课堂的质量后有教育的质量,没有课堂的质量就谈不上教育的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在课堂实现的。所以,我们要如何优化课程教学?
首先,从课程以知识和技能为主的取向转变为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平衡取向。当今的课程实施偏向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忽视学生的全人发展,但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知识、能力(尤其是高阶思维)和态度(尤其是品格的培养)的综合发展,因此,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强调情境化学习,让学生用心、动手、动脑去体验、思考和行动,促进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有机结合和综合提升。教学取向上,教师应采取平行而多元的有效教学策略——科学主义、建构主义、人文主义取向的有效教学,既要结合传统教学优势,让学生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和技能;也要强化建构主义重视的高阶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不同情境建构应用知识和技能;还要强调学生价值观和情意发展,通过学生的投入、体验和学习经历领略价值观,与知识、技能融合,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
其次,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及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里,批判性思考、创造力、沟通、协作是较普遍而重要的共通能力。学生的学习,至少也有三种观察视角或取向:学习是一种思维模式,根据不同学科和自己的学习风格,建构自己的思维架构;学习是一种反思,以元认知建立自我调整和自主学习策略;学习是一种社会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分享。批判性思考、创造力,说到底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能力要从课堂中来。课堂不能没有问题,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无疑时导向有疑、有疑时导入无疑的过程。通过有效的预习,新知识就分为学生自己能懂的和有问题的,这就是有效教学的起点。再者,一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不代表四到六个人不能解决。所以,教师要退到最后,诱发学生合作的需要,参与合作的过程,享受合作的成果,养成合作的习惯。还有,面对相同的教材、有差异的学生,教师要学会“用教材教”,根据学生不同学习能力的不同最近发展区,设置“跳起来摘桃子”的目标,采取适合的教学。也许,很快,教师和学生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一方面各自独立学习,一方面可建构学习共同体或学习社群。
再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课程面貌已趋向多元化,但校本课程的课时毕竟有限,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还不够理想。核心素养下,是否可以有学生自主的课程,选择不同的研究性学习,回应学生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学习(减少核心科目内容比例,让学生选择个别科目进行延展性学习)。因为,核心素养中,学会学习或自主学习也是关键能力之一。因此,课程与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订立目标,监察自我进度和表现,并根据自身和环境状况,不断持续改进,成为“终身学习”者。(17.12.18《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