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幸到长沙出差,并抽出空来,到岳麓山一游。
一站选择的是岳麓山脚下的岳麓书院,还好当天不是周末,天空下着雨,来的人不算很多,即便如此,想在大门口拍个照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前面的帅哥美女刚拍完,我一个箭步上前,摆好姿势,赶紧让结伴出游的老苏按快门,谁知按下的瞬间,一个大叔从我身后越过,独照成了合影。
大门两旁悬挂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下联出自《论语·泰伯》,源出经典,联意关切,道出了岳麓书院英材辈出的历史事实。古往今来,一大批知识分子在这耕读,饱读诗书,潜心治学,著书立说,达到了较高的造诣。书院培养了一大批中华民族的精英。
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5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其古建筑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主体建筑如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集中于中轴线上,讲堂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斋舍、祭祀专祠等排列于两旁。中轴对称、层层递进的院落,除了营造一种庄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和视觉效应之外,还体现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
今日的书院,已是开放式的书院,院中大师走出去,与凤凰卫视等多家媒体成立了国学专题讲座,让观众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沐浴国学的博大精深。
出了岳麓书院的后门,再往前走100米,便是爱晚亭,它座落在清风峡上。
爱晚亭是革命活动胜地,毛泽东青年时代,在第一师范求学,常与罗学瓒、张昆弟等人一起到岳麓书院,与蔡和森聚会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
亭形为重檐八柱,琉璃碧瓦,亭角飞翘,自远处观之似凌空欲飞状。内为丹漆园柱,外檐四石柱为花岗岩,亭中彩绘藻井,东西两面亭棂悬以红底鎏金“爱晚亭”额,是由当时的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专函请毛主席所书手迹而制。亭内立碑,上刻毛主席手书《沁园春.长沙》诗句,笔走龙蛇,雄浑自如,更使古亭流光溢彩。该亭三面环山,东向开阔,有平纵横十余丈,紫翠菁葱,流泉不断。亭前有池塘,桃柳成行。四周皆枫林,此时绿叶满山。
天空下着雨,却阻挡不了人们游玩的心情,小小的爱晚亭周围,聚集了好多人,都在争分夺秒取景拍照。你方唱罢我登场,瞄准时机占据位置。好不容易轮到我,老苏赶紧按下快门,把我的美照定格下来。
这几天长沙普降大雨,平时缓缓的山泉水,此刻峰挤云涌地往山下奔流,湍急的流水猛烈地拍打着渠堤,溅起一朵朵小浪花。这天然的泉水啊,清甜甜的,非常凉爽。
石头铺就的林间小道,被雨水冲洗的干干净净。我打着雨伞,奈何风来雨急,雨点啪啪地打在我的雨伞上,也打在我的身上。
裤脚湿了,皮鞋进了水。但这浇灭不了我春意盎然的心情。我要向山顶进发,在林中穿越;我要拾级而上,领略山的美景。
越往上走,游人越少。
我们走的是小道,而不是盘山公路,盘山公路有游览车,每隔十几分钟一趟,但我们并不急于到达山顶,而是要欣赏沿途的风景,因此选择了小道。
小道不需绕大弯子,但容易迷路。到了一个三岔路前,我们心随神往,步入更加幽深的左边小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果然,麓山寺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用“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的诗句称颂殿宇宏大。该寺左临清风峡,右饮白鹤泉,前瞰赫曦丹枫、长岛湘流,后倚禹碑风云、深壑林海。有“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之誉,现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殿内千手观音庄严慈祥。寺由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阁、斋堂等主要建筑组成。山门作牌楼式,额书“古麓山寺”,藏经阁又名观音阁,阁前有古罗汉松二株,传为六朝所植,又名六朝松,成为麓山寺悠久历史的活见证。门外古枫参天,浓荫覆盖,门内园圃植被茂盛。
出了麓山寺,向右进发。谁之越走小径越小,最后竟然淹没在茂密的植被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此刻的岳麓山,如水雾迷林。前方已无路,我们只好折返。
前方走来一位帅哥,打着雨伞,和我们一样,眼中充满了好奇。“偶遇林中客,相问去何方。”我们相视一笑,心领神会。我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要到达山顶,去体验“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继续向前,看到一个墓地,上书“陈烈士天华之墓”。原来,《警世钟》《猛回头》的作者陈天华长眠于此。
1905年12月,在日本留学的陈天华抗议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他挥笔写下《绝命书》,12月8日晨蹈海自杀,年仅31岁。陈天华用蹈海这样一种死亡方式来抗议日本,唤醒同胞,慷慨悲歌。
死亦何所惧,托体同山阿。毫无疑问,陈天华是在羞愤中死去的。这种羞愤不只是针对挖苦轻视中国人的日本人,也不仅仅是针对丧权辱国的清朝政府,更重的是针对“求利禄不居责任”的中国留学生和甘当奴隶麻木的祖国同胞。天华之死不仅是为了抗议压迫势力,也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个轻视生命的英雄,他用自己的生命试图换来两个目的的实现:一是告诉人们,特别是几千来信奉“好死不如赖活”的中国民众一件事——在这个世界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二是用自己的死让每一个中国人在羞愤中意识到我们族人的缺陷与陋习,督促、劝戒、警醒国人务必正视这些缺陷与陋习并加以改变。一句话,陈天华因国人之陋而死,他是死给我们自己人看的警世钟。
再往上走,来到小月坪,黄兴墓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有石级直达。墓坐西向东,由三层近百级石砌台阶步入墓地。墓矗立塔形碑柱,为一整块四棱形乳白色岩石琢成,高约10米,气势雄伟,正面嵌铜制墓碑,上镌“黄公克强之墓”,墓表四周以石基柱围护栏杆,前有拜台、石凳,地面铺以花岗岩,整个墓表占地1186.24平方米,苍松翠柏,掩映其间。
墓碑上刻的是章太炎先生写的挽词:南纪维衡,上摩玄苍;厥生巨灵,恢禹之疆;发迹自楚,命畴大荒;行师龙变,阖开不常;广宣汉威,莫我抗行;小叶之虏,若炊而僵;国难未艾,神奸犹狂;之功中圮,何天之盲;中兴肖肖,宠赂犹章;頩怒歕血,瘼此献萌;死为鬼雄,以承炎黄。周围石刻有孙中山、蔡锷、章太炎、黎元洪、程潜等写的挽联。
据说,黄兴墓里面,只有三样陪葬品,第一是他曾经用过的指挥刀,代表他戎马生涯所有的光荣和梦想;第二样陪葬品是他儿子送给他的纪念品,南京之战时缴获的一个炮弹筒。第三样是黄兴生前用过的笔筒。
黄兴的一生与整个辛亥革命相始终,他以策动和领导武装起义著称于世。孙中山是思想家、先行者,而黄兴是实干家。许多重要的革命活动由黄兴所发动并亲自参与。他出生入死多回,最终积劳成疾而中年逝世,是推翻清朝统治、开创民国的元勋。
今天,在湖南长沙的岳麓山上,黄兴墓依旧矗立。正下方不远,便是他在辛亥革命中的好兄弟蔡锷大将军的墓庐。在他们四周,分布着刘道一、陈天华、蒋翊武等战友的墓。这些曾经惊天动地,再造一个中国的湖湘子弟们,日夜俯视着身下这片久经沧桑的土地。他们的人生和功业,早已成为不可复制的经典。
时间很紧,来不及让我们在革命前辈黄兴墓地驻足多久,也来不及看一看蔡锷大将军的墓地,我们继续向山顶进发。
来到山顶,听行人说,如果是晴朗天气,会凭栏远眺,遥望湘江胜景,府瞰长沙城,可今天,迷雾水珠,只看到500米内距离。烟雨飘渺的山中,林木低垂,回望来处,早已湮没在烟雨中。
我不禁感叹:“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同行的老苏也长抒胸臆:“不识麓山真面目,只縁身在此山中。”
天色将晚,最后一班游览车马上就要出发,来不及多想,我们赶紧坐上游览车。车子风驰电掣般地向山下开去,风夹杂着雨点扑打在我的身上。一阵阵凉意袭来,我无意用雨伞遮挡,而是让扑鼻的清新空气沁入心扉,再一次深切感受岳麓山给我所赐的一切。
他日,若有机会,我一定会重回岳麓山,重走山径小道,把每个地方走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