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5月16日,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享年102岁。贝老是我们华人的骄傲,他的传奇故事让人津津乐道。像我们耳熟能详的贝老生前的建筑设计代表作就有美国的肯尼迪总统图书馆、法国巴黎的卢浮宫、香港的中银大厦、中国北京的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等。他离世后,我们只能以品味这些建筑的方式来向追思这位传奇人物。
随着贝老的离世,他背后的显赫家族也逐渐被披露出来,被更多的世人所知。有媒体以“可能是中国唯一富过15代的家族”来形容贝老背后的贝氏家族,更可贵的是这个家族在今天以及可遇见的未来仍将延续着它的生命力。
据记载,贝氏家族是在元朝末年(另一种说法是明朝)来到苏州的,在这里靠行医卖药起的家。经过百年积累,到了乾隆年间,贝氏家族已经成了苏州四富之一。到了清末民初,同为第13代传人的贝哉安和贝润生兄弟俩,把贝氏家族的事业推上了一个新高度。
先说贝聿铭的祖父贝哉安,他20岁时就是苏州府学的贡生,由于父亲突然去世,他便回家全力打理家族产业。由于贝哉安天生有生意头脑,处处能看到商机。1915年,他参与创办了上海银行,还协助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新兴旅行社。
再说贝聿铭的叔祖父贝润生。他在清末当过上海商务总会协理,到了民国又当上了全国商联会副会长,做的是颜料生意。在1917年,他买下了乾隆下江南时多次居住的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狮子林。他曾说过:“以产遗子孙,不如以德遗子孙,以独有之产遗子孙,不如以公有之产遗子孙。”所以狮子林虽是他个人所购买,但却属于全部贝氏子弟的房产。
贝哉安是金融巨头,他的几个儿子也都从事金融工作,其中最有名当属第三子贝祖诒,也就是贝聿铭的父亲,中国外汇制度的创始人。贝祖诒22岁就进了当时的中国银行,先后担任过广州、香港、上海分行的经理以及总行副总经理。1946年,贝祖诒出任中央银行总裁,被视为最有才干的财务官员。后来他被派去美国担任驻华盛顿中国技术代表团团长,之后定居美国直到1982年去世。
贝聿铭的其中3个儿子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都算“子承父业”,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行业,而且做得都不错,基本没拼爹。如果算到贝老的儿子这一代,贝氏家族已经是传承了16代了。
这两年,我们团队经常学习研讨家族财富传承事务,并将其作为我们未来的主要业务来规划统筹。可以说,从根本上考虑家族财富的有效传承问题,不仅有助于金融业务的发展,更有着深远的实践意义和社会意义。在经历 “创富”阶段之后,越来越多的高净值人群已经在开始思考如何妥善地“守富”及“传富”。
当我们在规划家族财富传承时,最应该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呢?是传承财富吗?还是传承财富之外的东西呢?
现实中我们见到太多的兄弟反目、对簿公堂、争产夺权的财富传承失败案例,财富不但没有传承下去,亲情也不复存在。可见,如果在规划传承时将焦点仅仅专注于金钱财富上,则传承未必能尽如人意,甚至很可能逃不掉“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当我们考究“富不过三代”的说法时,才知道古语完整的表述是“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贝氏家族每代人都能秉承富而不骄,乐善好施,诗书传家,重视教育,延续传统的理念,再加上家族深厚的底蕴,贝氏家族历经几百年而不衰,仔细想来也不算奇怪。
以曾国藩为创始代表的曾氏家族能够历经一百多年长盛不衰,与其所提倡的身心同修、追求仁爱、勤劳持家的家风、家训有着不可或缺的深层缘由,这些家族文化对曾氏的后嗣子孙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家族财富传承中,如果只看到金钱的传承,而忽略文化的传承,“财富”的负面力量足以毁掉一切。要想做到“留财富不留隐患”,就必须重视文化的传承,把家族财富打造成“有文化的财富”,用文化的力量守护家族财富。有文化的“家族财富”才可能世代流传。
家族文化是一个家族最好的精神财富,只有站在家族文化的基石上来谋划家族财富的传承,才能让传承的目的有着坚实的保障。 传富者们要想将自己的财富真正传承下去,探索、凝炼出自己家庭的家族文化,将自己认同的这些无形的文化以有形的家训、家规、家风、家谱、家教、家史等形式表现出来,以这些表现形式折射出的家族理念、价值观来构筑自己的家族文化,作为后辈的行为准则,指引家族后代的教育和培养,团结家族成员。可以相信,有着家族精神文化做指引的家族,即使今后家族一时陷于低谷亦可蓄势待发、东山再起。
著名作家小霍丁·卡特曾说过:“我希望有两份永久的遗产能够留给我们的孩子,一个是根,另一个是翅膀。”根就是文化,是精神,是信仰;翅膀就是希望,是目标,是能力。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知渊源。一个能传世的家族形成不仅仅需要经济基础,更需要有生命力能传承的家族文化,只有这样一个家族才能真正地长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