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冒坚持原创的day297 分享高考flop后10年走过的弯路。
又一年的高考结束了。每到高考季,大家都有很多回忆和感慨。
高考不再是那么艰难的“独木桥”,千军万马中小部分人,可以有更多元的方式,选择经历或者不经历高考。大家也变得比以前想得通,高考依然重要,但不是人生的唯一决胜局。
尤其在各个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迁,技术创新的大格局下,个人选择,个人努力,个人的一时成败,都显得没那么绝对重要。
刚好最近在读《终身成长》这本书,觉得纠结了十年的高考失败阴影,终于找到了症结。
这篇文章,可能对春风得意的优秀学霸们,没什么用处。
因为我所接触过的天之骄子,不只是拼天赋,拼努力,更重要的是认知的差距,思维方式和观念角度的截然不同。所以哪怕十年过后的我,也不见得能比这些少年更清醒自知,所以更谈不上指点。
主要很想借聊读这本书的收获,谈谈我高考十年,一路走来的那些弯路,也许对那些和我有差不多经历的孩子,能有一些启发。
我就属于那种高考失败,又没复读,按部就班,稀里糊涂过了10年的人。大学虽然不是top行列,也算不错,在有人能考研到top2金融系
的环境里,我的成绩也只能勉强混到本校保研机会,考研失败。毕业以后,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我最终还是在一年后,成为高中同学里仅有的几个回到家乡的人,开始苦逼的银行职业生涯。至今还没混成领导。
每逢高中聚会,都是一次彻底干脆的碾压。毕竟都是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精英或者高知博士。心大如我,倒不会心理扭曲或者有什么过不去的坎,而且开开心心从不缺席,因为参加这种聚会真的满满都是正向激励。
我没有任何求而不得的酸味,因为他们做到了我没有做到的付出和坚持。
可以戳这里:《每逢聚会,都是一次peer pressure的碾压》
上述简单平庸的人生经历,几句话就能概括完,我就是个“泯然众人矣”的状态。
虽然理智告诉我自己,我和我优秀的高中同学们的差距,越拉越大,其实是自己在以上人生的重要选择时,没有加倍付出来弥补平台和机遇的不足,甚至都没有优秀的人努力 ,所以没能顺利走上上升通道。
但是,我还是会回想,如果我高考没有发挥失常?如果我高中在努力一些,心态再平稳一些?如果我根红苗正一路理工科到底?如果我没有回家?如果。。。
仿佛人生所有的Flop就是从高考开始,一错再错。
这就是《终身成长》书里提到的,一种典型的错误思维:
因为某一次的失败和挫折,就觉得这是对自己的评判,自己很难改变和逃脱一手打烂的好牌。选择将一切归咎给既成的失败,归因为外界和客观因素,自己就可以轻松逃避,摆脱心理负担,也不需要去正面思考造成这个失败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
这也是书里提到的两种典型思维模式之一:固定型思维模式。与之相对的更积极的思维方式是成长型思维方式。
二者在面对问题的观念上,在多年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能对人潜移默化形成的影响,是天差地别的。
(一)人生不只是竞赛,更是一场长跑,是与自己的较量
我相信现在的孩子们,大部分可以摆正心态,明白人生不会因为一次考试而万劫不复,但也不会因为一次表现优秀就一路开挂。
因为未来的世界,太多可能性和不确定性交织,高考所定下的学校,尤其是专业,现在热门未来的发展和不可替代性,是我们无法轻易做出判断的。
我读大学的时候,电商学院就是个偏门小众专业;现在呢?现在火爆的编程,金融行业,以后呢?
所以人生最神奇的地方,就是他有弯道超车,逆风翻盘的无限可能性;同时也要警惕从舒适区被时代抛弃淘汰的危险。这些年我们看来太多这样的例子。
固定性思维方式的人,总喜欢轻易给自己定性设限。一次失败就意味着永远都不能翻身,虽然我们都知道,触底反弹要比原地上升困难太多,至少心态上,我们不能轻易放弃希望。
学校里,我们更多是和别人竞争;在社会上,你会发现,你需要不断和自己较劲,超越自己,而不是单纯地把别人比下去。
(二)天赋不是主要决定因素
我们大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远达不到要拼天赋的程度。
书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正如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所说,这也许是因为比起后天锻炼所获得的能力,人们更崇尚天生的才能。在我们的文化中,无论怎么强调个人努力和自我提高的重要性,人们在心灵深处,依然崇尚天赋。
我们喜欢将我们的冠军和偶像想象成超级英雄,觉得他们天生就和我们不一样。我们不希望将他们想象为通过努力才让自己变得杰出的普通人。为什么呢?在我看来,因为这么想会让他们看上去更了不起。”
我们都耳熟能详发明家爱迪生,天才音乐神童莫扎特的故事。我们都更倾向于相信他们的成功更多因为天赋,而选择性忽略他们异于常人的坚持和努力:
莫扎特也经历了超过十年的酝酿期,在此期间,他没有出色的原创能力,甚至是将其他作曲家的作品进行拼凑,模仿,学习;而我们对大部分事情的屡败屡战的尝试,可能还没有爱迪生发明灯泡实验次数零头多。
所以,高考成功与否,其实和天赋的关系没那么大。不要因此觉得自己没天赋,轻易否定自己,放弃自己对生活的掌控感。
何况每个人都拥有能转化为特长的兴趣爱好,成绩对于学生,固然重要,但不是人生全部。
(三)正确面对失败
固定性思维方式者,会着重在失败本身的感受上。因为高考不成功,从而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贬低自己;又或者因为自己的不成功,转身去归咎其他人事物。
成长性思维方式,则会好好分析失败原因,动用全部能力来克服和完成。不是说他们不会感觉到压力和痛苦,而是面对挫折,选择用脚踏实地的行动,全力以赴地坚持去改变。他们认为挫折可以给人动力,挫折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它是一记警钟。
我身边太多逆风翻盘的例子,高考失利是转折,不是终结。
(四)“不愿努力”综合症
吴军在《态度》一书中说道:要有意识培养自己取得多次成功。因为人是有秉性和惯性的,习惯成功,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是一种当事情和你的期望逆向而行时,依然能够挖掘和寻找力量的能力。
因为长期得不到正面反馈,就很容易放弃。
固定性思维方式的人,会更保守,不愿意挑战尝试,也不敢卷土重来。我太理解这种心情,因为第一次你可以归咎外因,但是第二次甚至数次以后的失败,你只能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
所以只要不去做,就不用面对失败,也不用承认自己是失败者。
固定型思维模式会限制人的成就。它让人们的头脑中充满了干扰信息,让人们不屑于努力,毁掉学习策略,也会让其他人变成审判者而非我们的同伴。无论我们是谈论达尔文还是普通的大学生,想达成重要成就都需要明确的关注点、全身心的努力、无穷无尽的策略,还有学习中的同伴。这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能够给予人们的,也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可以帮助人们发展能力并结出丰硕果实的原因。
对成长型思维的人来说,努力是已经扎根在骨子里的品性。不需要想太多。失败,那就换种方式再来。失败也是一种机遇,至少也排除掉了一种错误可能性。
(五)接纳自己的平凡,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我们都是普通人,不是硬要去证明自己有多不平凡,而是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平凡和潜力。
比如成绩。我高中同学里,确实有天才,只是看着不需要动笔就能得出答案,一张考试专用演算纸可以用到下一次考试的时候。还有人,就是怎么努力,也还是个不出色的学渣。
我不想强调靠努力人定胜天。只是希望大家可以借此机会思考一下,一直以来的学习动力和意愿,方法方式上,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书中说:固定性思维的人,往往将分数作为唯一目标,试图全盘记住,一旦成绩不好,就会立马得出“我不是学习这门功课”的料。
成长型思维的人,则会把获得知识作为更重要的目的,而不是只为了考试。所以这种可以激发源源不断学习热情和动力的思维方式,要比聪明和努力来的更重要。他们会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所谓的天赋,就是能力本身。不断浇灌天赋的是不断地,无休止的好奇心以及对挑战的探寻。
我所在的高中理科实验班,有着明确的快节奏:高一需要完成几乎全部的数理化课程,高二主攻竞赛,高三回归高考。但这其实是学霸中的佼佼者才能全部完成的事。
可是那时候太小太倔强,因为考进了理科实验班,就一定不能滚动出去;因为一开始学了理科,就不能认怂学文科;因为曾经也是初中的年级第一,所以一定不能输。没有想过自己到底要什么。
我每到高考季,都还记得,高一那年夏天,我们以当年的高考试卷作为期末测验,也是最后一次人员滚动的场景。我终于长舒一口气,可以留在实验班了。
也许思考过后,我还是会选择理科;但那一定是截然不同的心态。
我给自己施加的,始终是负面压力,自我否定。以至于接下来的人生中,我一直有着不能输,不能失败的焦虑:做得不好,很自责;做得越好,越害怕。
这种不健康的情绪,因为不会开解,所以困扰自己很多年。作为成年人才开始真正反思,这一股不甘心,不能接纳自己的平凡,究竟是虚荣心还是不安全感。
(六)学会自己给自己打气
这些年在工作中,最大的体会就是,没有人会像老师一样,告诉你按部就班怎么做,你只需要执行,不需要思考。更不会有人手把手教你,甚至在你犯错的时候,灰心的时候,鼓励你,安慰你——不挨骂都不错了。
不会的东西太多,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抛开所有的弱小无助,要像个成长型思维者一样,不要总去想我们能不能做,而是我们应该怎么做。不要认为自己很特殊,或者天生就应该赢。真正的强者和胜利者,懂得在压力下如何专注,而且在必要的时刻能够实现超水平发挥,完成mission impossible。
我其实这么多年否定自己高考的时候,从没想过,理综失误之后,剩下的两科,我顶住了心理压力,发挥到了最好。虽然无济于事,但是没有让自己破罐子破摔。如果多一点对自己的肯定,多喜欢自己一些,我也许会更好。
(七)努力对抗偏见,标签和刻板印象
我曾经物理成绩很不好越不好,越怕被否定,心里也越是用“女生学不会物理”来开脱。但其实我还有教着高数和大学物理的博士女同学。
对固定性思维模式的人来说,外界对他们的评价,尤其是负面的反馈太容易干扰他们,影响对自己的定位,从而失去自信。
我们不是要去谴责这些受害者的软弱不自信,而是应该借用成长性思维的方式,认识到这只是外界的评价,尤其是对抗明显错误的偏见时,可以不受影响地对抗这些标签。对于周遭的各种声音,辩证看待,选择性忽略,不要轻信和左右摇摆。
这本书关于高考的联想就分享这么多,其实书里还有很多关于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如何做领导,家长,恋人的部分,读后真的很有帮助。
其实,我真的很羡慕现在的高中生。
成绩优异的,相信他们对自己人生精准的把握,抓住努力争取来的机遇,一定会风生水起。
成绩留有遗憾的,如果现在就能想开上述问题,运用好成长型思维,奋起直追,也会比我们这些过来人强很多。
毕竟,我用了十年才略微想通,还未曾放弃希望,哪怕龟速进步,仍在默默努力,你们肯定更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