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遥远的救世主》,又花了两天时间把《天幕红尘》看完了,说不清楚什么感觉,静静地躺在床上,难以抑制地悲伤,好像穿越到那个场景里亲身经历了一遭一样。同时,我也非常敬佩,敬佩作者的格局远大、思想深邃和立意之高,敬佩小说中男主人公的高贵品格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这两部小说对我来说,最大的作用是启蒙性,让我相信世间真的有像丁元英、叶子农那种活法的人生,让我简单快速地了解传统文化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明白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解西方民主制度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区别等等,向我展示了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精神文化世界、一种可贵的人生生活方式,接下来就是持续地了解深化自己感兴趣的那一部分。
《天幕红尘》的故事不复杂,它和《遥远的救世主》写作方法一样,主要是一个道理、一个主人物、一个故事,通过围绕主人物发生的故事来印证这个道理,其中阐述了大量哲学禅思。《天幕红尘》以罗家明自杀开场,罗家名投机生意因苏联解体而夭折,欠下巨额债务无力回天,走投无路开枪自杀,妻子林雪红根据多年前叶子农给罗家名的一句话“见路不走”,求助华侨商会召集所有债权人到德国柏林找主人公叶子农开会,期望叶子农能够救罗家于水火之中。叶子农,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家,其父母均是干部,文革中死去。叶子农想弄清楚父母至死都忠诚的那个信仰到底是什么,16岁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已有22年。叶子农最看重自由,有赚钱的能力,无赚钱的欲望,只要挣的钱够自己用了就马上停止,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最喜欢的生活是没有人关注,没有人围观,没有人评论,像普通人一样生活。面对天上掉下来的头疼问题“巨额债务责难”,叶子农没有推脱逃避,在两个月时间内,帮助濒临破产的罗家挣到100多万美元的跨国劳务费,使罗家还完了债务。叶子农因处理并解决罗家的债务危机,引起了几波人的关注,罗家债券人布兰迪就是其中之一,布兰迪是美国当时最大的电视公司的编辑,负责政论板块,工作内容就是针对每日发生的国家国际大事件进行分析评论,对美国民众起政治引导作用。布兰迪从叶子农的特殊身份、经历以及思辨能力、洞察力和他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等看到了新闻价值,想利用叶子农拍摄政论片让他就马克思主义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叶子农为拒绝此事得罪了这家公司的总裁,为教训叶子农对待自家总裁的不礼貌,时任总裁助理的奥布莱恩决定教训一下叶子农,奥布莱恩实际是美国前情报局高官,退休后返聘到这家公司。奥布莱恩设计一条绝杀,让叶子农曝光于全世界,彻底摧毁了叶子农想要低调做人低调生活的希望。让叶子农的处境变得无处安身,回中国,国人会骂他是汉奸,呆在欧洲,欧洲的自由民主人士会因他是共产主义者而攻击他。最后的结局是叶子农在巴黎被极端分子枪杀,当场死亡。按照叶子农的遗嘱遗体火化骨灰撒进河里随水流走,不留墓碑不需祭奠。
其实,叶子农完全可以不用死的,但是他死于自己的立场,自从奥布莱恩将他拖进这个“场”内,这个结果已经注定了,他不愿意去躲避,叶子农的死,是他自己选择捍卫信仰的选择。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和解释,是实事求是的认识、态度和方法,一个研究进而认同马克思主义的人不敢自由地走在所谓“自由世界”的大街上,这个态度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就是对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否定,躲就表示他连承认马克思主义正当性的勇气都没有,他不允许他给自己国家抹黑,可是极端的民族主义和爱国运动人士不会这么想,他们的想法早被立场和观念洗脑了,他们根本不清楚事实的真相,立场里没有对错和真相,他就死在这样的场中,他早就料到这些,可不愿意迎合美国,也不想躲在戴梦岩的私人保安别墅里,将他的信仰放在了人最宝贵的生命之上。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他已经成了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他不是求道者,他是行道人、护道人。
有人说:“书相遇和与恋人相逢一样,都要讲究时机。时机不对,即使相逢,也会如路人一样擦肩而过。在对的时间与对的人相遇,恰如久旱逢甘霖,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这两本书之所以觉得好可能是因为出现的时机非常好,出现在我需要它们的时候,这一两年我很迷茫,很焦虑,无法确定人生方向,找不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对这个花花世界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选择,无数个夜深人静时大脑就忍不住思考一些问题:我们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在世俗成功标准和内心价值标准间抉择或平衡?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
《天道》主人公丁元英,《天幕红尘》主人公叶子农,这两个不同的故事,生活在不同的国度的中国人,人生轨迹如此不同,习性又如此相似。相似的洞察天机的思想,相似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天幕红尘》这本书立意非常高,蕴含很多政治思考和哲理,每个人每个阶段看都能获得不同的启发和感悟,我现阶段看到的是我想看的和能看到的:
关于选择
1. 每个人人生目标不同,有的人想要金钱名利,有的人要的是文化、知识和内在的力量。
2. 每个人的活法不一样,有人靠鼓励,有人靠信心,有人靠真相。
3. 你(芮小丹)是想到了就做,该拿的拿,该放的放,自性作为不昧因果。我(丁元英)呢?就在那里参哪参哪,没完没了,越想活个明白就越不明白,一直参到了死胡同里都出不来,就蹲在墙根打瞌睡。
关于觉悟
1. 只要不是我觉道、悟到的,你给不了我,给了我也拿不住。只有我自己觉到、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做到,我能做到的才是我的。
2. 真理有时候被文化、传统和道德颠倒了,需要用一双剥离了政治、文化、传统、道德、宗教之分的眼睛如实关照政治、文化、传统,把被文化、道德颠倒的真理、真相颠倒过来。
关于实践
1.想要塑造自己的命运,出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还得学会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不唯教条、不唯经验,还要学会不择手段,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 人最难做到的是实事求是,妄念、贪念、杂念一大堆,就是想实事求是,你也不知道怎样实事求是。见路不走是实事求是的通俗表达,是提醒你不要唯经验、教条,要走因果、走条件的可能。见路不走是让你解放思想,不要怕跟别人不一样,因为很多人一看跟别人一样就觉得不正常了,心里不踏实。也不要怕跟别人一样,因为也有很多人是生怕跟别人一样显不出自己高明了。见路不走是解决实事求是的可操作性问题,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念、思想,是一切正确认识和决策的基础。
关于真理
1.叶子农说:“这是个“场”的世界,有多少立场就有多少观点、主义。众生是立场的、利益的、好恶的,众生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出离立场的观点在立场的圈里是没有地方立足的,因为没有“场”可以让你立。出离立场不一定是真理,但一定是不被立场接受的。”
2.叶子农说:“人是我要比你强的,我要比你尊贵、富有,比你荣耀。归根到底是我得比你强,比你强了才踏实,这就是人的原动力。所以,尊重、关爱才成了道德,而能众生平等的就不是人了,佛和基督的体系里还有贵贱呢。资本的本性是逐利,而把货币、技术、信息包括青春美色和健壮体格等一切可用之用都转化为资本的,是人。市场经济是丛林法则,当社会矛盾演化到谁都过不踏实的时候,生存秩序和生产力要求就会催生与之相适应的新规则,就是以国家意志对市场经济和社会分配有所干预、有所调控的社会机制。教条的社会主义以为消灭了资本就没事了,其实关资本什么事,丛林法则的原动力是人,遏制了人的原动力,经济就没有活力,苏联解体和中国改革都是作为果存在的,无需论证。社会化经济就是不“唯”的经济,不唯资本形式和结构,不唯所有制形式,不唯资本意志,不唯市场经济,资本是有规律的,运用资本规律协调社会关系,不断解放生产力,人民安居乐业过日子,这就是社会化经济,就是马克思没有我们在140多年后看得清的社会主义。人们出于各自的好恶可以不叫它社会主义,人类不能被一堆名词困住了,不必为一对名词吵得脸红脖子粗,其实那只是一堆符号,注重本质就不会在意它叫什么。”
3. 定律不是路,定律是定律,路是路。路是方便的、经验的、模式的、固化的、既有的,定律是必然的、因果的、规律的。
4.人是懒于动脑、勤于动心的,喜欢把某个条件放大成为因的全部,这样容易对照,容易获得信心。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大家都是人,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事实不是这样的,别人能做到的我不一定能做到,“都是人”只是其中一个条件,只是我具备了别人能做到的全部条件,我才可能做到,而事实上我很难悉数复制别人的条件,只有根据我的条件去做我能做到的,才是不脱离实际的。
5.判断一种文化的利弊,如果不是认识事物真相和接近事物规律的方法论,而是以东方与西方的方位论,以黄土和海洋的颜色论,以传统与现代的时间论......这就唯了,要么东方西方,要么黄色蓝色,要么唯心唯物,要么儒家法家,很多的,这个思维半径已经不足以有效判断事物了。讲唯本身就错,说唯已经有了一堆,再弄个唯心与唯物的统一就更错,那不叫统一,叫搅拌,就更一锅粥了。人陷在这个境里面出不来,很多事物就无解,不是所有的判断都适用非此即彼。如果不以方位、地域、新旧为判断,而是以认识事物真相和接近事物规律的有效为判断,你就不在意它古今中外。
6. 因缺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