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地铁,过地道,右边第一个闸机口右拐下楼,站在站台中间处候车。相信很多早晚通勤的人已经摸索出了从家到办公室的最短路径,我也不例外。可今天站在轰隆隆的站台等地铁,我突发奇想:为什么大家不尝试在家上班呢?
列车进站,开门。人们蜂拥进入,列车关门。一路上,不同的想法就好像潜水者吐出的气泡,一个个涌上了水面。
为什么上班要人聚在一起呢?上班这件事是从工业革命时代开始正规起来的。资本家为了达到最佳的生产效率和规模效应,最可行的就是把人、机器和厂房聚集在一起。当时生产的都是实物产品,而所有的实物生产也是围绕生产线展开。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人的工作已经脱离了生产线,但这种聚集的工作模式还是流传了下来。
老板们是喜欢大家来公司上班的,因为当所有人都处同一空间时,协作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另一方面,所有人聚在一起也方便了老板和HR们对于员工的调配和管理。我们总说,凡事都要亲自做才有切身的感受,而公司内的面对面的交流和接触才能让公司员工更有集体参与感。
但是,到了互联网时代,我们发现办公室只是承载员工的一个空间,很多的工作内容是可以在家里完成的,参与感和沟通也可通过项目制远程实现。在一个自我驱动强的组织里, 网络就可以帮助他们很好地沟通协调,推进整项工作。
实际上,很多公司的工作方式确实发生了变化,比如员工可以出差办公、可以提出申请在家办公。只要能通过电话、电脑完成的工作,基本不需要在办公室。拿我来说,有段时间老板出差,我的所有工作都是在电脑上完成后发给老板看。期间,我根本不用出现在办公室。还有一次,由于紧急需要一份材料,我早上直接在家开始办公,直到完成了工作才在中午回到公司。如果有每天的工作汇报机制,在家工作反而使每个人更专注于输出和任务完成。通过电话或视频进行有效的会议沟通,甚至比坐在办公室但心已经跑远要靠谱得多。
未来在家办公给了人更多的灵活性和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根据工作的难易和自己的状态,控制整个项目进度。当灵感枯竭时,就稍微放松放松;当灵感喷涌时,就开足马力多做点,保证最终按时交付。需要和同事沟通时,手机、电脑都能及时联系。少了上班时的闲聊,反而提高了效率,不是好事吗?更美好的是,我们可以选择在国外的度假胜地办公。面对着满眼的美景,让大脑释放的多巴胺激励自己更高效地工作。
尽管在家办公让人憧憬不已,人类仍对虚拟的东西缺乏足够的信任。我们相信,只有看得见的、摸得着的才是实在的。社会职能部门也极其重视实体的存在。比如,一个公司是必须拥有物理办公地址的,这样才能让工商局有所依据。公司的物理存在,也是让客户和合作方信任的基础。如果一个公司是完全虚拟的,从网络上诈骗或者突然消失是件轻而易举的事,这样就加大了监管的难度。我们的网络实名化并没落实得那么彻底,无办公场所的办公方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未来,可能存在的生态会是在家上班和在办公室上班并存。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拥抱在家上班这种模式。说不定,未来我们有在咖啡馆、在茶馆或在全世界任何地方上班的可能,想想就有点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