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村上春树的随笔,要比读他的小说要轻松很多。他的小说常有一些沉重的隐喻,或是刻画某些人性或社会的阴暗面。而随笔则像一个热爱生活,幽默可爱,又有点话痨的大叔,在跟你喝酒聊天。
《假如真有时光机》是村上春树的旅行随笔,记录了他前往世界各地的所见所想。书名是经过改动的,原书叫做《老挝到底有什么》,意为表达村上春树的旅行态度:旅行就是怀揣好奇,经历未知,亲自观察、探索与发现的过程。老挝到底有什么,实际去看了便能感知到。倘若事先知晓,便少了旅行的乐趣,人生也是一样。中译本改成如此文艺小清新的名字,却失去了这层意思。
1、不确定为什么要去,正是出发的理由
村上春树的旅行,有时是漫长的旅居。他的不少经典之作,都是在海外生活时写的。
《挪威的森林》写于希腊米克诺斯小岛。岛上村上春树常去的酒吧里,一个在酒吧工作的有着迷人皱纹的女孩,后来成为书中玲子的原型。
《奇鸟行状录》写于波士顿郊外。写作之余,他常去看棒球或是出海,还有少不了的海鲜和葡萄酒。以及,不得不提世界闻名的波士顿马拉松,村上春树已经参加了六次。
就这样满世界跑步,满世界写作。
也有时是短暂的探访。
想吃美味的东西,就跑去美国东西海岸的两个同名城市波特兰,顺便研究一下这两个朴素的地方,是如何变成备受瞩目的美食城市的。
在芬兰,想看看当地人夏天是怎么避暑的,就租辆车跑去赫尔辛基市郊,在乡间的避暑别墅群中闲逛。
总之,是很随性的旅行。没有太多的提前计划,村上春树带着好奇心和敏感的观察力,随时准备发现惊喜。
这些年,我和 Mr.Black两个人也去了一些地方(因为我先生肤色比较黑,所以给他起了这个绰号)。我俩的旅行风格迥然不同,我喜欢提前规划,他喜欢漫无目的的随性走。
最近这几次出行,我忙于照顾小孩,旅行的事都交给 Mr.Black 安排。可他每次就只做两件事:买机票、找一个当地的司机,这样就完事了。于是,直到出发前一天,我们都还不太清楚具体的行程,还有到了那里要怎么玩。我抱怨,他反驳道:你不觉得这样才会有更多惊喜吗?
我一直把这件事当笑话讲给朋友听。但后来回想起来,的确有一些道理。
去年在内蒙,也是没有攻略,不知道会遇见什么。也没有装备,只带了两双眼睛。索性就不管那么多,只将所有的一切收入眼眶。然后,我们看到了迪士尼童话一般的草原日落。
几分钟的时间里,望不到边际的原始森林,被一片片镀上金铜色。辽阔的天幕之下,你能感觉到,世界在这一瞬间切换了模式,或者说,上帝在你眼前渲染出一个新的场景,有如神迹。
照片完全拍不出来,我的词汇量此时也变得极其匮乏。或许借用村上春树描绘冰岛的这段话,来形容我所见到的景象更为合适:
“这些风景甚至连拍张照片都令人心怀忌惮,因为其中存在的美属于很难收进相机取景框的那一类。我们眼前的风景,是吸纳了那辽阔、那几乎是永恒的静寂、潮水深邃的香味、无遮无拦拂过地表的风、流淌于其中的独特时间性才得以成立的。”
如果我们提前做好详细的功课,内心有了预设。或许,就没有如此震撼的体验了吧。
许多事情,目的性太强,期待太多,反而会少了乐趣,变了味道。旅行也是这样。
不确定为什么要去,不知道那里有什么,正是出发的理由。
“老挝到底有什么,会是越南没有的呢?”
“你瞧,我不正是为了寻找那个“什么”,这才要动身赶到老挝去吗?”
——前往老挝中途,村上春树与路人的交谈
2、过于顺利的话,就不叫旅行了
村上春树提到之前在芬兰的经历,令我印象颇为深刻。
大概八十年代的某个秋天,九月的芬兰已经非常冷了。大清早,村上像往常一样出门晨跑,半路突然开始下雨,只得赶紧回宾馆。不幸却迷了路,更惨的是,他忘记了宾馆的名字,想问人也没办法。最后冻到半死,几经折腾,可怜的快要哭出来的村上,总算找了回去。
有了这次教训,后来再去芬兰,即使是盛夏,村上也要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不过,即使没有被冻到,旅途中也总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
村上春树在书中写道:
“在旅行中要是事事都一帆风顺的话,就不叫旅行了。这就是我的哲学(似的东西)。”
这让我想起了,上次在芬兰为了追极光,我和 Mr.Black 夜里乘坐着雪橇,深入森林中的空旷地。然而,那是芬兰最冷的季节,即使全身配上重型装备,鹅绒、冲锋衣、帽子口罩手套都是抗冻级别最高的、还盖了两层驯鹿皮,也无法阻止冷风像针尖一样不断灌入身体里面。几个小时下来,人完全冻傻了,然而最后也没有看到极光。所以村上的惨痛经历我完全能体会。
奇怪的是,现在回想起来芬兰行,最先想到的不是梦幻滑雪场,不是特色桑拿浴,也不是森林小木屋,而是那些不怎么舒服的体验。
比如有一次,Mr.Black 低估了路边积雪的厚度,不小心跳入雪坑,千辛万苦爬出来,人已经冻僵。
还有一次住的比较偏僻,那边的餐厅打烊很早,晚上找不到吃的。最后饥肠辘辘地钻进便利店,买了几盒泡面回酒店。当时觉得,能吃到热乎乎的泡面超级满足。
人的大脑是很神奇的。也许就是不那么顺利的时光,为回忆烙上了特别的记号。
如果什么都好,大概回忆中就是:哦,不错,挺好的,一切常态吧。
旅行的确不必事事一帆风顺。人生也是。
持有这样观念的人,心态也许会更平和吧。
至少,我看到的村上春树是这样的。
3、旅行的意义
旅行这件事,这些年好像被神圣化了。常听到人说,去一趟西藏找回自我,或是在旅行中遇见未知的自己。仿佛一次旅行,就能彻底改变生活。
在《人类简史》这本书里,尤瓦尔·赫拉利曾提出一个观点:现代旅游产业,其实是消费主义和浪漫主义共同编织的故事。
消费主义告诉我们,想要快乐,就去买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浪漫主义告诉我们,想要发挥潜力,就必须去获得不同的经验,包括不同的感情、美食、音乐…等等。前往遥远的国度,无疑是最好的办法,能让我们远离熟悉的环境,亲身体验各种不同。
于是我们常常听到浪漫主义的神话:“那次的旅行让我眼界大开,从此整个生活都不一样了”。
在这点上,浪漫主义与消费主义一拍即合,共同推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这个观点有些令人失望,但恐怕更接近真相。
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随时毫不费力地上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是,大部分时候,当我们从远方归来,依然会回到原来的日常轨道上。
所以,旅行到底有什么意义?
在我个人看来,或许是,在更接近大自然和人类的历史足迹之后,我们会比较容易对万物心怀敬畏,变得更加谦卑。
在台湾作家、电影人詹宏志看来,或许是,旅行能让他拥有超出一种人生。(据詹宏志在《旅行与读书》一书中所写。对了,他也是个从来不做旅行计划的家伙。)
在村上春树看来,或许旅行能提醒我们,用眼睛观察生活。平时过于忙碌的我们,没有时间好好看身边的东西,渐渐地忘记了用眼睛观察事物的能力。而在旅行时,我们不得不调回这个能力,用心观察,仔细寻觅。
然而,这些所谓的意义,又有什么用呢?
从实用性的角度,似乎并没有。
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
就像村上春树在《假如真有时光机》这本书中写道的:
至于这些风景是否会起到什么作用,我并不知道。或许最终并没有起什么作用,仅仅是作为记忆而告终结。然而说到底,这不就是所谓的旅行?
这不就是所谓的人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