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周,我们安阳教师读书会《论语》群里,一起朗读的是《论语》里仁篇第四,共二十六章,朗读之后,我有了一些感悟。
前面的六章都是讲做人的道理,做人要有仁义道德。
首先学做人:比如“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这些句子,都告诉我们,做人要有仁德,这是做人的根本。孔子之所以成为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就是推行仁义,以仁为本,以仁德治国理政!
然后学孝道:第十八章至二十一章讲的是孝道。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意思是说,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恭敬地不触犯父母,不怨恨他们。在古代,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圣旨,做子女的都不敢违抗,因为这是子女孝顺父母的根本,子女的婚姻大事,都是父母包办的,有时虽有怨言,但是也不敢不从。因为子女不能惹父母生气,这就是孝道,现在看来,尽管不完全正确,也有一定的道理。
现在我们做子女的,没有过去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约束,不用对父母的话一味顺从,但是只要父母的话有道理,对我们有好处,就要听从,不让父母失望伤心,也是我们的一点孝心。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去远门,也要有一定的去处。过去的时代,父母年纪大了,就守在身边尽自己的孝心,即使到外地做官,也推迟不去。在他们心中,父母是天,孝敬父母,高于一切!
子曰:“三年不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思是对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地不加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的年纪要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父母的高寿而喜欢,另一方面又因高寿而感到恐惧。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每当想起父母的年龄,我们心中会为他们的高寿感到欢喜,同时也会感到恐惧,因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父母的年纪越大,陪伴我们的时间会越来越少,我们和父母在一起的距离,会渐行渐远,以前总以为来日方长,我们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地久天长,可是看到父母已经是白发苍苍,心中会产生恐惧感,也许有一天,我们挽留不住他们匆匆远去的脚步。
去年我曾经在河北学习传统文化,有幸聆听了孝子王希海老师分享自己孝敬父母的精彩讲座,他的父亲59岁时因为一场医疗事故,导致成为植物人,20多岁的他,辞去工作,没有成家,担负起照顾父亲的责任。每天半小时给父亲翻身,按摩,锻炼身体,20多年如一日,在他的精心照顾下,父亲度过了80岁的生日,创造了医学史上的奇迹,他的孝心,感动了许多人,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善待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是一位老师,更要教育学生们做有孝心的孩子,同时呼吁新时代的每一个人,都要尽自己的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