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系列科普》第一弹
似乎一夜之间,“商业模式”这个听起来高大上的名词闯入了我们的生活。
"这个商业模式非常成功"
"XX的商业模式我们可以考虑复制"
"XX走的是另外一种商业模式"
很多人都是似懂非懂的跟着应和。
可是到底什么是商业模式呢?
如何给别人解释自己的商业模式呢?
如何评估自己已经在做的商业模式呢?
这次我们就通过《商业模式系列科普》一起来聊聊简单而又复杂的“商业模式”四个字。
四个故事
故事一
老张是木工厂的老板,每年从东北某进出口商人处买进俄罗斯木材,在工厂里制作成木头凳子,在淘宝店上卖给消费者。
我们能发现,这个故事中有三种角色。
分别是:
1.东北的材料供应商
2.工厂里的工人
3.淘宝买家。
这三个角色存在交易往来,合称为“利益相关者”。他们之间的交易方式、平台、货币品种等等细节,称为“交易结构”。
所以,目前商业模式比较有说服力的定义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
故事二
老王也是工厂老板,每年从云南购进紫檀木,在工厂里制作成手串,然后雇佣100个人做了一个微商品牌,通过微商层级代理在微信上高价卖出。
我们发现木工厂的大致业务从曾经的
原材料 - 生产 - 销售 变为了 原材料 - 生产 - 代理 - 销售。
利益相关者增加了1个“代理”的角色,变为了4个。交易模式也因为代理商的出现和交易平台的改变而改变。
故事三
老李是科技公司老板,从厂家花100元买进1辆自行车,然后做了共享单车APP,收取了100个人共计1万元的押金,并标明押金可以随时退还,然后拿这1万元去炒股,1年收入5000元。
这个案例就稍微复杂一点了。我们发现老李的商业模式不再是产品的销售,而是牵扯了4个角色的2种交易结构。
四个角色分别是:
1.自行车供应商
2.网络平台
3.单车客户
4.股票市场。
两种交易结构大致是:产品租赁、金融投资。
故事四
老赵投资10亿做了共享单车APP,然后在后台监控每个人的出行数据:你家住哪里,每天吃什么饭,去哪上班,他比你妈都清楚。然后他面向全国提供精准的广告服务,客户骑车会收到附近美食店面的广告。每年获利5000万元。
我们都知道新时代里,信息最值钱。
可是信息分很多种,什么样的信息想最值钱呢?没错,就是数据。老赵抓住了数据的
PS:有关于“大数据”和“小数据”的有趣知识,咱们以后会有专门的几期文章,一起讨论学习。
老赵和老王同样在做共享单车,可是盈利和运营的方式完全不同,利益相关者和交易结构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中所有故事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结尾
看完以上的四个故事,我们发现:张王李赵四位老板依次使用了更加复杂的商业模式。
老张和老王虽然略有不同,可是本质上还都属于正常的生产-销售,也就是大家最常见到的形态。很多人口中的“做生意”就是这几种模式。
可是随着时代变迁,“生意”也在逐渐改变。
于是老李和老赵出场了。他们都做着共享单车,可是本质上却不靠出租赚钱,盈利点隐藏的很深,普通人察觉不到。
用户和企业各得其所。而这,就是商业模式的魅力。
希望这颗胶囊能解决你今天的知识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