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感情的开始,大抵都是来源于孤独感吧。当厌倦了一个人的“自由”,我们会期盼有一个人能在身边一起吃饭,一起走走,一觉起来能看到一张安详的睡颜,这就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拥有了一种岁月静好的幸福。虽然仍有无数人挣扎在追寻爱情的路上,但无疑,这种抵御孤独的方式是最容易达成的,然后,大多数人会步入婚姻。
婚姻的头几年,两个人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磨合两个人之间的差异,去讨论具体的生活事务,探寻彼此的喜好和禁忌,不断修正两个人相处的方式。也许,有的婚姻一辈子也吵不明白,矛盾一直处于压抑-爆发-再压抑-再爆发的循环,但大部分人经过足够长的磨合,所有的家庭事务、经济处理、孩子教育、父母赡养等等都会达成一种默契,然后,两个人不需要再对具体的事务进行沟通,却也没有其他的交流,婚姻就几乎不可避免的陷入了一种“各自安好”的孤独中。
“丧偶式育儿”、“守寡式婚姻”,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的词语背后,不就是那种来源于婚姻的致命的孤独感吗?那个天天跟你一起吃饭,同床共枕,有着肌肤之亲的人却无法理解你的压力、焦虑,再没有深聊过后那种熨帖的舒适感,有的只是困于各种身份的责任和权力。也许,在这方面,女人具有更强烈的表达欲,所以,这些词几乎都是女人用来表达感受的,犀利而毒辣。而男人,似乎更多的选择了压抑和沉默。那些沉迷于游戏的“渣男”,那些到家后却坐在车里不愿上楼的“油腻中年大叔”,那些奋斗到废寝忘食的工作狂,他们心里应该也有那种深刻的孤独感吧,无法言说,不能排遣,被贴上各种标签,然而除了沉默和忍耐,貌似也没有更好的方法。男人和女人,两个本来应该携手共进的群体,就这样彼此指责,彼此仇视。我们无法将抵御孤独的期望寄托在这样的伴侣身上,婚姻,甚至变成孤独的来源。如果没有婚姻,或者还有对心灵伴侣的期望和渴盼,但有了婚姻,却丢失了抵御孤独的最后一丝期望。这是怎样一种深刻的孤独。
有了孩子以后,女人因其天然的特性和职责,会与孩子联系的更加紧密,在这种日复一日的烦劳工作中,在一个个不能安睡的夜晚,那种令人窒息的孤独,几乎会把人压垮。而男人,看到妻子与孩子的“同盟”,就算他拥有更多的“经济主动权”,更高的“家庭地位”,更少的“家务职责”,也会不可避免的感觉自己被排斥,被孤立吧。就像看到毕恭毕敬的下属在自己到来时突然停止了谈笑,再豁达的领导也会感到委屈和难过。
在出租车上与女友探讨这个问题,司机师傅听得笑出了声,他说:“小姐,你们把男人想的太复杂了,其实男人很简单,只要处的舒服,聊的开心就好啦。”是的,处的舒服,聊的开心,看来多么简单的词,其实是多么困难的境界。这,几乎是爱情和婚姻最好的状态。
我想,与安全感一样,抵御孤独,最终还要靠自己。伴侣会是这条路上最好的陪伴,但却不是解决方案。你不能只期望于找到一个爱你懂你的伴侣,就可以引领你走出孤独。最好的状态,大概是在你奋力抵御孤独的时候,转头看到一张温暖的笑脸。
我们是两个不同的人,我们接受这一点,我们发自内心的珍惜对方,我们给予彼此最深刻的爱意和理解。我们接受我们总归会是孤独的,我们不因为这种痛苦而责怪对方,只在难过的时候回到对方身边,静静的享受他/她陪伴的温暖。我们努力成为更好的人,拥有更有趣的灵魂,然后,微笑的凝视陪伴在身边的伴侣,不苛求你知我如己,但真心谢谢你在我孤独路上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