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第一季度课程已经讲完。前几天,薛老师在他的专栏里特地加餐,给大家进行了一次复盘。应课程要求,我也想试着为自己这三个月来的学习做一次小结。
想到就要做到!本周工作之余,我花了三天时间,洋洋洒洒地写了两千多字。一边写着,一边心里还有些小得意,认为自己的学习态度实在太值得表扬了!(注意!表现型选手出场了)等到真的写完,对文章进行排版和检查时,我才突然发现有些不对劲。
这哪里是什么复盘呀!明明就是知识点罗列呀!稀缺的定义、成本的定义、科斯定律的重点、价格的作用……满篇幅都是概念、定义、摘要、注意点。学习的心得在哪里?感想在哪里?思考内容在哪里?!
我不禁心里一惊,我就这么轻易地满足并止步于知识点的学习了?
专栏的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用来影响和优化我的思维方式、减少思维误区,不断进行认知升级的。既然目的是认知升级,那么概念、定律等知识点的掌握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如何把这些知识点同自己头脑中现存的思想观点进行碰撞和融合,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认知,进一步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李笑来老师说“学习学习再学习”,这个动词-名词-动词的结构,特地强调了“学习”这个名词本身的重要性。要先知道究竟什么是学习,然后再去学习各类知识、技能。那么究竟什么是学习?
学习是要有目的性的---为什么而学习?在想要去学习点儿什么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我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比如学习谈判技巧,是为了在采购谈判中掌握主动权、快速识别和跳出对方设置的陷阱;比如学习VBA编程,是要使用Excel宏解决工作中大批量数据处理和加工的问题。只有想清楚学习的目的,才会有方向地去挑选学习的内容,制定学习的计划。
知道了为什么,接下来就是问自己学什么?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是永远也学不完的。我们只能在其中挑选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比如说讲述经济学的课程有那么多,书籍也堆积如山,不可能每一本都拿来研读,而这些资源的质量、学术的水准可能参差不齐,观点也可能存有偏颇,必须经过筛选和比较来选择适合自己当前认知层级的内容。
想清楚了为什么学和学什么,最后一步就是考虑怎么学了。学习的过程大致分为:获取知识、领会知识、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这四个阶段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大量的方法和前人总结的经验。然而方法的效用是因人而异的,不存在绝对好的和普适的方法。比如,他说晚上注意力能集中,学习效果好;你说一到晚上九点就犯困,还不如早上五点起来看太阳。他说快速阅读很重要,要学会抓重点;你说只字不差的阅读才是有效的。到底谁正确?抛开个人能力基础、投入时间长短、知识积累这些客观因素来谈论学习方法是非常不负责的。方法很重要,但却要结合自己自身情况,看能力,看积累,看偏好来找出适合自己的,让自己进步最快的学习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尤其是在知识的学习上,我们往往习惯于待在“获取知识”和“领会知识”的舒适区里,对自己更有要求一些的,可能会上升到“巩固知识”的阶段。但能够的的确确在生活中做到“运用知识”的人确不多。究其原因,很大可能是因为我们求学二十载来最擅长做的事情是应付考试,学习目的有些跑偏了。学以致用,这个“用”才是最最重要的,如果发现自己生活中“学时”过多,而“用时”太少,那就赶紧改变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