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曾经说过《无人知晓》原本应该是他的处女作,1989年把创作完的剧本拿给公司的导演和制片长时间没有进展,所以处女作就被《幻之光》取代了。
而《无人知晓》也从起初的“美好的星期天”变成“长大成人后的我,”最后拍摄的时候已经是十五年后了。2002年剧本的视角也从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变成了四十多岁的中年,也许是时间的沉淀让现在的《无人知晓》更有感触。
但这篇文说的并不是《无人知晓》,而是另一部温暖治愈系的《海街日记》。这部电影起初想在2007年的时候拍摄,因为这部电影的原作出是是枝裕和最喜欢的漫画家在2007年的新作,看到之初就有打算把它拍成电视剧的想法,然而还是迟了一步,漫画连载期间,影视版权就被人先抢走了,到可以拍摄的时候已经是五年后了。
2012年正在拍摄《如父如子》的是枝裕和得到制片人从出版社收到影视版改编权已经收回的消息,当下就把《海街日记》改编成电影的想法提上日程。
后来在选角的时候是枝裕和说:“如果在2007年拍摄的话,肯定不是这样的演员阵容,所以凡事都是靠缘分。”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会不由的想到《饮食男女》李安在94年拍摄的家庭三部曲之一,因为都是以女儿为主的家庭剧,而《海街日记》虽然只是讲了三姐妹在参加完父亲葬礼后变成四姐妹的一些日常琐碎,但我总会想到她们都嫁人之后的景象,那不就是《饮食男女》中的故事吗?也不知道这算不是悲观。
在《奇迹》中航一吃完外公改良后的轻羹,外公问他味道怎么样,航一说味道有点朦胧,其实这和我在看是枝裕和的电影传达给我的感受是一样的。然后外公问他怎么朦胧?航一接着说是朦胧的甜味。在这一刻航一就已经在成长的路上了。而我在看是枝裕和的时候感觉也从觉得无聊变成现在的滴滴感动。除了比较敏感外,我想更是时间在作祟。
作为一名合格既健康的男性来说,在看由四个女性主演的电影的时候,难免会把四个女性拿来比较:老大适合结婚,因为她知性、隐忍、善良;老二适合谈恋爱,开朗、漂亮;老三适合当妹妹,老四适合做女儿。但这是正常人按照每个人性格进行的主观划分,尽管每个人性格很明确,最终都要从十五到二十五,从二十五到三十五,因为再好的岁月,无论如何,三十五岁都会到来,谁也不能定格在你想要的样子。时间永远都是是枝裕和电影中的重要元素,像《无人知晓》底板上慢慢隐去的口红印,《海街日记》慢慢喝光的梅子酒……是枝裕和可以让它变得无比的细腻。
当《海街日记》在拍摄的时候,原作漫画还在连载,原作中的玲已经从初中升入高中,这么庞大的时间跨度和剧情内容在改编过程中也面临不少困难,该截取哪部分,该删掉哪些,该如何在两个小时里装下不那么枯燥的内容,这对之前善于原创和做命题作文的是枝裕和来说也是一次新的体验。
电影中取景地在镰仓,就是那个有最美樱花雨和每年夏季都会举办烟火大会的地方,虽然没有去过,但这些地方已经被我列入日本之行必去地方之一了。而电影中出现的那座老式日本建筑,也是整个制作组在标满记号的地图上找到的。最初房主只允许拍摄房子的外部,最后经过交涉后房主同意租给制作组起居室和二层的所有房间,因为整部电影的主角除了四姐妹之外另一个就是这座房子,基本上所有的室内戏份都发生在这座房子里,后来是枝裕和在院子里种上了梅子树,每当拍摄任务完成后,四位主演也常常在走廊上驻留。后来我在想为什么导演说这座房子也是电影的主角,不是因为全部在这里取景,而是原本三姐妹从小的记忆都藏在了这里,就像刻在房柱上的身高触摸的到。
是枝裕和是一个细腻的导演,从开始到现在所有的电影都可以看得出来,擅长讲述生活的日常,在把所有的能量都蕴藏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变化中,等着观众自己去揭开,而后变成眼眶中那汪水。在《海街》中导演通过三场法事构建整部电影的逻辑框架,同时递进所有人物的情感。
“父亲去世了,但是继承父亲血脉的‘玲’还在那;母亲离家出走,但还留着与母亲同龄的梅子树和老房子;海猫食堂的二宫女士去世了,但油炸荚鱼的味道仍然飘在海街的上空。”影片虽然讲的故事很短,但简短的故事中就有你忽略的生活点点滴滴,然后是枝裕就抓住你夹在生活缝隙中的情感告诉你:“人生不全如意,但人生总充满希望。”这也许就是我在看是枝裕和的那种隐秘的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