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骆驼祥子》,整部小说都是围绕着祥子和车来展开,这让我想起年少时,每到过年回老家,看到的小镇上那来来往往的人力车。
三十年前的人力车比祥子的年代先进很多了,是一种三轮车,前半部分是自行车的样子,后半部分还跟电视上黄包车的造型一样,除了座位,也有个遮阳棚。只是三轮车不是电动的,是靠人踩的。车夫总是能很好地驾驭它,不管走街还是串巷,倒是很灵活地穿梭。清脆的铃声此起彼伏,热闹着安静的小镇。
因为小镇并不大,没有公交车,打车也不划算,人力车三五元便是最好的选择了。当然,价格也是随着人数和胖瘦来稍作调整的,一般两人,三人挤挤,多带个孩子,四人也勉强能坐,车夫总是不会放过人多的时候,因为这样的一趟可以挣两趟的钱,虽然需要多出力气,但能挣到钱也是心甘情愿。我也坐过几次,我想带我是比较省力的,车夫踩得快,也用很短的时间就把我送到目的地。我一般问了价格,合理的话是从不讲价的,因为知道他们的不容易,几元钱而已,没有再压价的道理。
开始是中年男子做这行的比较多,因为门槛低,投入成本也不高,时间也比较自由,所以做这行的也多了起来。有岁数稍大些的,但身子骨还硬朗的老人,也有一些中年妇女。不大的小镇,车多人少,生意便也越来越难做。有时候看到老人的车,都很纠结坐不坐,坐了,看着他踩车感觉辛苦,但是不坐,他挣不到钱岂不是更伤心?所以最后还是坐吧!而女人做这行就更是辛苦了,不仅要接受外人异样的眼光,还要在一堆男人车里抢生意,也是常常有口舌之争。
随着车子越来越多,政府开始管控,给每个车子安了不同颜色的车篷,有红黄绿三色,轮流出来,这样每一色一个月只能工作十天,其中艰难可想而知。挣不到钱,可以转行的都转行了,车慢慢少了。渐渐的,公交车的出现,让人力车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粗算一下,差不多人力车在小镇有十年的光景吧!从一开始是小镇的一道特别的风景,到车多为患的烦恼,再到越来越少的艰难经营,人力车走过了它的辉煌。虽和祥子的时代不同,但它的背后,同样是贫困家庭的努力生活和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好在,他们是在一个好的时代,只要劳动就能得到应有的报酬,即使再苦再累,他们也在用双脚踩出自己期待的生活。
每一个劳动者都是值得被尊敬的,小镇里的人力车虽然消失了,但那清脆的铃声,常常在我的回忆里回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