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大学毕业生陈某华去厦门找工作,开始在一家培训机构上班。
2020年3月10日起,24岁大学毕业生在厦门与家属失去联系,家人打去电话,却收到其手机短信,语气明显不一样。
3月11日,厦门警方收到福建女孩陈某华失联的报警;
3月20日,厦门警方抓获犯罪嫌疑人钟某鸣(男,27岁,福建人)。
3月26日,家属接到警方消息称:孩子不在了。
家属从警方处获知女孩尸体未在厦门,文书上有“被碎尸”字样。家属由于没看到尸体,遂拒绝在死亡证明书签字。
4月8日晚,“厦门警方在线”微博发文,指明:
现查明,犯罪嫌疑人钟某鸣将陈某华诈骗至厦门暂住处,使用陈某华手机申请网络贷款后投注赌博网站,企图其所欠赌债,后害怕事情败露,将陈某华杀害。
碎尸,这个词语以前只是在恐怖电影和侦探小说中才会经常看到的字眼,或者是国外的变态杀人狂才会做出的行为。
可正如那句“恶魔在人间,地狱空荡荡”所言,这几年国内外的碎尸案通过网络直逼大众的神经,从十几年前某大学一学生的炸猫事件,到前几年引发网络持续关注的章莹颖失踪案(凶手克里斯滕森至今不肯交代尸体的下落),网络上的很多评论直指凶手的惨无人道,很多人用了平常极少用的词语和众多的感叹号来表达自己对这个现象的情结宣泄。
丧心病狂,畜生,枪毙,人渣……
用这样的词语去批判某一个罪犯,可能还能理解。
但当碎尸频发时,这样重复的批判却显得那样无力。恶魔看不见,当我们用尽词语去批判时,恶魔已经伸过他的磨爪了。
在陈某华的案件里,有两个词很扎眼,就是网贷和网赌。
网贷现象成风,很多大学生背负上高利贷,甚至走上卖淫或轻生的道路;网赌更是利用了当下消费主义盛行之风,将一些人的攀比和虚荣心勾起,轻者损失过万,重者倾家荡产。
不可否认,造成上述现象的一个客观背景或根源当然是物质的极大繁荣催生了大众的消费欲望。
消费主义仿佛打开了资本的潘多拉盒子,很多人忘却了义利相生的古训,成为了金钱的奴隶,来换取别人眼中的体面。
在每一个惨案后,大众不只是一阵谴责就完事了,那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要思考的是,为什么会这样?如何才能不这样?
《送我上青云》中,姚晨对李九霄说:
比起色盲,渴望成功才是绝症。
在新冠状病毒似乎要和人类抗争到底的今天,在中国为此支付了数月的封城代价的今天,在很多人失业的今天,病毒的意义不在于让一个国家损失了多少个亿,更在于让一个体制,一个民族,一个个体被迫刹车后,好好反思一下生命中最应当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说到底,很多不可理喻的案件显示了消费这一行为的两面性,我们是时候重新全面地剖析消费的本质了。
最后,我想摘录西方后现代理论家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的几句话,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
消费的真相在于它并非一种享受功能,而是一种生产功能。
富裕、”富有其实只是幸福的符号的积累。
消费社会中个体的自恋并不是针对独特性的享受,而是集体特征的折射。……不仅与他人的关系,而且与自己的关系都变成了一种被消费的关系。(刘成富、全志钢译)
简言之,人不能被商品异化成奴隶,不能被消费支配成为卡权房奴,那样的人不如一条狗,不如一只猫,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和深刻。
正是在这样的消费主义浪潮下,人为了消费竟然会卖肾,为了金钱可以去造假,无底线,道德沦丧,正义摇摆,精致利己……
看似偶然的一次贷款,很可能成为逼人不轨的最后一根稻草。
甚至我一度揣测,当代人类的吃相可能是历史上最难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