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换个口味,聊聊抄袭。
最近我的诗词系列,几乎每篇都有人抄,我懒得说,就等着他们摸索出一条抄袭致富的路子,我也好学习学习。
但前两天遇到一位大侠却不一样,他抄出了境界,抄出了风格,把我的七八篇文章,每篇选取一段,合成一篇新文章。
这不仅要懂文学,还要懂大数据,才能规避微信的算法。人才。
我自己写的时候都不知道还有这种操作。
如果他生在唐朝,大概会写出这样一首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桃花潭水深千尺,轻舟已过万重山;
两岸青山相对出,拔剑四顾心茫然。
古来圣贤皆寂寞,耐可乘流直上天。
写完还会把自己感动一番:我可要上天啦。
不过说实话,抄袭这个事吧,风险还是很大的。搞不好,人设崩塌,让你的读者多尴尬呀。
你要是不信,来看看唐诗界的两个剽窃事件。
02
话说初唐,有个大咖叫宋之问。
他在修文馆工作,一起打卡的同事,包括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
别人都是靠才华上位,可这位宋先生,明明也可以靠才华,可他偏偏要拍马屁。
为什么呢?
因为他的目标比上位更难,是上床。
关于这段,可以看《领导请站好,我要拍你马屁了》。
为了打动武则天大姐那颗文艺的心,宋之问特别急于写出好诗。可写诗这个活儿,总有灵感枯竭的时候。怎么办?
还真有办法。
某天,宋之问的外甥刘希夷兴冲冲来到舅舅家:
舅舅你看,我写了一首诗,帮我指点一下。
乖,来,舅舅看看。
说着,他接过刘希夷的诗。
这首诗叫《代悲白头翁》,诗很长,宋之问一边捋胡子一边读。突然,他看到一联金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多么简单的诗呀,却又多么富含哲理,深入而浅出,好诗。
一个腹黑的念头诞生了,这要是我的诗,该有多好啊!于是,他就给刘希夷说:
诗不错,但还可以改一点
请舅舅明示,改哪一点?
改成我的名字。
宋之问与外甥四目相对,一字一顿地说。
半天,刘希夷才明白过来:
舅舅,你这是剽窃!
在那个靠诗扬名立万的年代,刘希夷当然不会同意。当然,宋之问也不会轻易放弃。
于是,他就用土囊把刘希夷给压死了。
这就是著名"因诗杀人"案。
不过,根据我主修东野圭吾多年的经验,我觉得不是蓄意谋杀,可能是误杀。
第一是杀人动机讲不通,宋之问又不傻,为了一首诗杀人,犯罪收益跟风险不成正比。
第二是凶器。土囊就类似于今天的沙袋,这玩意作为武器,除非是李逵,宋之问拿笔的手根本拎不动。
所以当时的情况很可能是,俩人争执了一会,宋之问就让家丁用沙袋把刘希夷压住,逼他同意,然后就到一边背诵那首诗去了。
结果回来一看,外甥卒。
哎,为一首诗杀人,宋之问也是蛮拼的。
03
第二桩剽窃案发生在晚唐。
还记得李商隐的恩师令狐楚吗?令狐老先生为人是真好,可他的儿子令狐绹就没老爹的觉悟了。
在父亲的光环下,令狐绹最后官至宰相,也算有头有脸的人物。可他干的事却不怎么磊落。
当时,唐宣宗李忱特别喜欢流行歌曲,所以大家都拼命讨好,看谁写的诗词皇上喜欢。
令狐绹写不出来,怎么办?找别人写呀!
他找的人,叫温庭筠。
温庭筠是花间派的开山鼻祖,最拿手的就是流行歌词。估计柳永家里供的牌位就是他。
一顿饭功夫,温庭筠拿出了他的大作,这首词如雷贯耳,叫《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小山形状的眉毛,雪白的香腮,慵懒的神态,裙子上秀的鹧鸪……
这得逛多少青楼,才能想出“鬓云欲度香腮雪”的句子!
刘欢作曲、姚贝娜演唱的《甄嬛传》主题曲,就是这首。
前辈就是前辈,能把说明文写这么好的,还有谁?
歌曲编排好,唐宣宗单曲循环了8遍,并让他的妃子们,都按词里的美妆指南打扮。
让皇上这么高兴,按说温庭筠是不是该有点奖励。
然而,并没有。
因为令狐绹先署上了自己的大名,口口声声说是自己原创。
直到有一天这首词太火了,从宫内传到宫外,唱遍大街小巷,温庭筠才发现被剽窃了。
令狐绹位高权重,当然不会被封号,但他的这个污点,一辈子都洗不掉了。
看到没,靠抄袭、剽窃,是件很傻的事,不划算。
那么,有没有抄得有技术含量的呢?
当然有。
04
我们都知道《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简单到极致,以情取胜,是李白的代表作。
如果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500年,就到了建安文学的黄金时代。
三曹之一的曹丕正在构思他的大作,那也是个寒冷孤独的出差之夜,他也想家了: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咦!有没有发现,将近2000年前的诗读起来,竟然不需要翻译?
这就是曹丕的风格,不加雕饰,像白话一样,很像民歌。
注意看最后三句,我们跟李白的《静夜思》对比一下:
一个是白露,一个是霜;一个俯视与仰看,一个举头与低头;
最关键的,还都是明月光与思故乡。
怎么样,是不是想对李白粉转路了。
可是,这不能算抄,顶多算借鉴,算致敬,谁让李白比他写的更极致呢?
曹丕如果想到这茬,他一定会向天再借五百年的。
05
另一位抄得好的是王维,堪称龙抄手。
众所周知,南北朝时期,佛教鼎盛。
比如有个梁武帝,不爱江山,也不爱美人,一心向佛。前后四次,一言不合就脱掉龙袍,跑到寺庙里穿僧袍。
并且非常有诚意,不近女色,不吃荤,不杀生,省吃俭用,一件衣服能穿两年,省的钱都建了寺庙。
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在这样的氛围下,当时的诗人们写的诗也很有佛性。
比如王籍的山水诗: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你是不是有种错觉,这不是王维的诗吗?
嘿嘿,不好意思,比王维早了200多年。
再看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都是山水,都是五言,最关键的,都是用鸟叫声来反衬山的幽静。
如果说这首证据不充分,那再来看一首,南朝梁刘孝绰的:
返景入池林,馀光映泉石。
我似乎看到王维在找地缝了,他的《鹿柴》是这样的: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高度类似的句子,一模一样的场景。
可是,王维抄的够超越、够极致呀,人家就是要做一名诗佛,向南北朝致敬,而刘孝绰的整首诗就比较啰嗦了。
06
子曾经曰过: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整个唐朝,能开宗立派的,无非就李白、杜甫、韩愈和李商隐。严格来说,其他诗人都在抄这四大高手的套路。
但你得抄出新意、抄出自己的风格。再不济,抄一篇大家没看过的总可以吧,王维、李白不是也拿到原创标签了嘛。
就怕你不生产文章,只做文章的搬运工。原封不动拿过来,还硬说是自己写的。
这不是叫抄,叫剽窃,性质跟孔乙己窃书是一样的。
最后,有没有抄得让人想献上膝盖、让人拍手叫绝的诗呢?
也有。
鲁迅的《替豆萁伸冤》: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
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