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线清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这来自苏轼《浣溪沙·端午》的下阕,主要描写了妇女在端午节按照民间习俗彩线缠臂、发髻挂符,互相祝福平安身健的节日场景。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从古至今,它的起源故事和相关的民间习俗多不胜数,但现在说起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节日活动,还是离不开划龙舟和食粽。“粽”字为“米”“宗”组合,粽子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这就不难理解何为“粽”。家乡人习惯自家包粽子,所以我小时候在家乡过的端午节,便是被阿妈亲手包的一大串又一大串的青粽子团团围住。
豆腐花有甜咸之争,粽子自然也少不了甜咸之争。在我看来,天下间哪里的粽子最好吃?当然是家乡的粽子,阿妈包的粽子,味道是咸香的。这才是我认可的粽子。
“有棱有角,有心有肝。”食粽食的是家乡味道。小时候经常坐在阿妈身旁看她包粽子、蛋卷、饺子等等,但阿妈从来不叫我帮忙,倒是看这么多年,没学会包粽子的手艺。阿妈包的粽子,就是传统的那种四角粽,侧面看起来是三角形的。清洗干净的青粽叶,两片交叠弯成圆锥形状。阿妈提前准备好的糯米、花生、香菇片、虾米、腊肠片早已加入调味料,拌好在一锅里,另外有准备鸟蛋、肥猪肉在一旁。装一勺拌好的馅料,小圆锥已填满了一大半,加块猪肉、加个鸟蛋在中间,再添一小勺便满了,灵巧的双手将棕叶把馅料包裹严实,再用棕叶绳再紧紧地扎上几圈,多个粽子被扎成一大串。当锅底的馅料逐渐见底,阿妈的粽子也就包得差不多了。
端午节前后那几天,我家顿顿吃的就离不开这粽子了,一家人就得蒸上一大串。一揭锅,粽子的香味扑面而来,轻轻解开粽子外面的绳子,剥开粽叶,将粽子整个倒到瓷碗里,用筷子从中间夹开,中间的肥肉红而剔透,热气从中间冒上来,带着粽叶的清香,带着食材的浓香,光一闻,口水都快掉下来了。通常我都是夹上一块吹吹就迫不及待入了口,有点烫但是那种咸香很快就充彻着整个口腔,弹牙粘连的糯米、爽口的花生、鲜甜的香菇、咸咸的虾米,和肥肥软软的猪肉、香喷喷的鸟蛋一搭,一口就是大满足。家乡的粽子就是咸香带一点点鲜甜,这就是我回忆中最珍贵的粽子的样子,一餐能吃两三个。
自家做的粽子就是多,一笼蒸下来,有些放在蒸笼边角的粽子,还没完全蒸熟,看谁运气比较“好”,不小心拿到,那就是吐掉一口,告诉阿妈粽子不熟,便再回笼去蒸。这些都是我对家乡端午节的点滴回忆。
阿妈亲手包的粽子,做的牛肉丸粿条汤、反沙番薯、各式炖汤,专门学做的手抓饼,成为我的家乡味道最重要的部分。阿妈总是笑着做出各式食物,只要孩子吃得喜欢她就开心,我在家的时候从未学过做菜,因为阿妈一手承包了我的每顿饭;在外上学、工作数年,社会与现实逼迫我成熟、成长,才学会照着菜谱做几个小菜,但在阿妈眼里,我一直是长不大的小公主,虽不在身边,我常常故作坚强说自己能过得好,但她还是关心我的每时每刻,总让我带回不少家乡的食物,每每念及至此不禁泪目。
最后再说一句,家乡的味道,阿妈的粽子,真香真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