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爱的人不会孤独
——重读《百年孤独》(结语)
人从渺茫中来到这世界是那么的偶然,瞬生瞬灭之后又要归于渺茫,谁也不能改变这一宿命。
“在拉丁美洲异乎寻常的荒诞现实里,充满诗人与乞丐、音乐家和预言家,战士和无赖;要呈现这种现实,并不需要花太多想像力,因为我们最大的问题,正是找不到一种方式来使人们相信我们真实生活的情况,这正是我们孤寂的关键所在”
马尔克斯通过对布恩蒂亚家族七代人悲剧命运的展示,透露出对拉美民族孤独与落后的深刻思考和沉重忧虑,乃至对人类命运永恒难题的追问。
“与其说马贡多是世界上某个地方,还不如说是某种精神状态”,
孤独笼罩在马贡多、拉美乃至人类社会的上空,现代社会充斥着冷漠、麻木,人们各自承受这孤独的重压,苦苦挣扎,却互不关心,不懂得只有团结起来实现真正的融合,才能融化坚冰,只有互相开放才能共同发展。
为摆脱孤独的可悲命运,书中人物作出了各种各样的抗争:
老布恩蒂亚积极寻找通往更广阔世界的路,却为大海所阻挡;
奥雷良诺•布恩蒂亚上校屡败屡战,戎马半生得到的只是“彻骨的寒冷”;
霍塞•阿卡迪奥跟随吉普赛人远走他乡,做过水手漂流四海,试图冲破宿命,却又最终回到起点,在与蕾蓓卡极度放纵爱欲的生活中神秘地死去;
俏姑娘蕾梅苔丝以独特的生活方式向人们昭示真善美,却只被当成不通人事的白痴和带来死亡气息的人;
梅梅热情奔放,懂得享受人生的乐趣,按说最不可能陷入孤独,却由于母亲无情的扼杀,在心上人惨死后终生不语;
阿卡迪奥第二为了马贡多集体的利益,领导罢工,死里逃生后遭遇无处诉说和不被信任的凄苦;
奥雷良诺•乌苏拉是家族付出的最后努力和希望,父母历经千辛万苦送她去国外读书以接受外面真正的现代气息,她却只追求时髦的衣着和服饰,精神本质没有任何变化,比祖先更兴致勃勃地热衷坟墓式的生活……
一代代人的种种努力和挣扎,竟丝毫没能减缓命运洪流的淹没,所以“对布恩蒂亚家族来说,孤独就是一种因无法通往世界,无法脱离家庭阴影,不能掌握自己命运而产生的绝望与冷漠”。
怎样消解这种宿命般的孤独呢?马尔克斯从文学的视角给人们以参照,希望能唤起更多的人来思考这一问题。他曾经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个体抗争的力量无法同集体相比。
只有当个体不再自怨自艾,而是从无形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面对真正广阔的人生,勇敢追求生活的价值时,群体才能处于一片生机之中。
只有当群体各成员之间抛弃成见、互相沟通、诚恳交流、彼此借鉴,社会机制才会向合理健康的方向发展。
只有社会机制压制了人性中恶的部分,又有利于促发善的流露时,个人才能全面、健康、自由地发展,人类社会才有可能保持长久的和谐稳定,进入一个令人神往的良性循环之中。
“这将是一个崭新的、灿烂如锦的、生机盎然的乌托邦,在那里任何人都不会被人决定死亡的方式,爱情真诚无欺,幸福得以实现,而命中注定一百年处于孤独的世家最终会获得或永远获得出现在世界上的第二次机会” ,
那时,孤独还有可能吗?
有,还有一种孤独的确是人类永恒的宿命,但那是一种高贵的孤独:
人从渺茫中来到这世界是那么的偶然,瞬生瞬灭之后又要归于渺茫,谁也不能改变这一宿命。
那么人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呢,当这种意识横亘在个体的脑中挥之不去无法释怀时,他便站在了人类一切爱恨情仇之上,剩下的只有孤独了。
但那种孤独,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