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古有喝茶的习惯,甚至今日生活在南方地区的人民更是每日都要泡茶,可以说泡茶已成为了他们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今人喝茶除了日常消遣,还有一部分原因出于茶能消脂解腻、美容养生的功效。但能够细致地分清喝茶健康与健康喝茶之间的不同的,却少之又少,更不用说明了茶的基本属性与正确喝茶的知识。
许多人对茶抱持着一种喝茶可以促进健康,甚至治疗某些疾病的观念,于是大量喝茶。但对于如何喝、怎么喝、喝多少却没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知体系。
当我们对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对饮茶的方式方法没有正确的了解,如何能够喝出健康与愉悦。
静清和在《茶与健康》这本书中就系统地阐述了中国茶叶的发展史,对茶叶的属性、成分、功用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佐证。
他结合古代文人典籍对于如何喝茶、喝多少、怎么喝进行了科学和理性的介绍和引导。
本书作者静清和,是我国著名的茶学者,是中国健康饮茶的推广者和践行者。在他的茶研究理论体系中,提出的喝好茶、少喝茶、喝淡茶的饮茶理念更是与古代先贤的茶文化一脉相承。这本《茶与健康》正是围绕作者的这一理念,对中国茶文化进行的具体剖析。
2.茶之源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这句相传出自《神农百草经》的断章是我们对茶最早的认识。
可在静清和对各种版本的《神农百草经》的查阅中,却并未发现有关茶的记载。唯一仅有的文字记载只是清代孙星衍辑佚的版本中有“苦菜可能是茶”的猜测,而这个猜测也促使了清代以后的许多著作皆把苦菜的功效误认为茶。
而关于“得荼而解毒”的记载,令大家皆以为茶是可以作为药来医治疾病的。可在《神农百草经》乃至成书较晚的《茶经·之事》中却并没有茶是药的相关的记载,甚至没有关于茶的记载。
作者认为,这样的说法,更多的可能来源于远古的人们在恶劣自然条件下长期生活实践中,对于在险恶的自然界中得以生存下来的总结和体会,并假借神农或黄帝之名,为这些以生命为代价的生活经验穿上神圣的外衣,令其溯源崇本,得以传世入说。
那么茶的源起究竟来自于何时呢?
作者静清和为此翻阅了大量古籍考证,得出结论:无论是茶或者荼,早在公元前的西汉就已存在,而荆巴地区,即现在的川东、鄂西一带,则是中国茶最早的发源地。
人生之路道阻且长,而要追寻真相更是迷雾重重,但只要敢于像茶一般,历磨难经水火,于一地喧嚣芜杂间坚守纯美真善,终能抵达。
3.茶之性
在清之前的《神农百草经》中虽未有关于茶的记载,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茶确实可以解毒。
而其之所以能够解毒并且对人体有保健养生作用,还是要从茶的成分属性说起。
世人喝茶皆说苦,这苦味则来自于茶的寒性。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茶的寒性在带来苦涩口感的同时,亦能以寒胜热,祛除热毒、化痰热顺肠道。根据作者对古籍的查阅,早在唐代就已有茶治热毒下痢的药方被记入医书典籍,如中国首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唐本草》以及唐代著名妇产科专家咎殷的《食医心境》。
喝茶虽苦但却能苦后回甘。据作者静清和查证,茶是自然界中喝起来苦而回甘的唯一物种,而这则仰赖于其独含的咖啡碱成分,也就是说茶是属碱性的。咖啡碱成分在茶叶中的净含量约占2%-4%,这一特性除了令其味苦却能回甘以外,还使得茶叶、茶水具有杀菌、消炎、抗辐射,降解人体内各类重金属,增强血夜循环、代谢排毒速率等功效。
此外,因为茶的碱性,从而令人们可以通过保持长期饮茶的习惯来中和人体内的酸性物质,平衡人体酸碱度。这简直是肉食主义者的福音嘛!
除了茶的寒性、碱性这两种属性带来的好功效以外,茶中含有的钾、茶氨酸等成分亦使茶具有解渴消食、强健肌肉、醒神激志、怡情养性的作用。
尽管茶有以上种种的功效,但在静清和的研究中,并未发现茶作为一个单方去明确地治疗某一种疾病的记载或药方。因此,他认为这样的结果佐证了茶并不是属于药物的范畴,更多的是作为具有独特的养生保健作用的食品在饮食界里存在。
而宋徽宗更是将茶的身份敲定在了食饮之列,将茶作为愉悦精神陶冶情志的清洁佳品,从药食难分的尴尬境地中剥离出来,使得茶原本蕴含的清雅之气得以展露。
茶性如人性,滋味万千,只有知道物质的品质内含,属性成分,对应自身短长方能发挥最大最优最佳的功效,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品茶如是,人生亦如是。
4.茶之方
从作者静清和的查证中,我们可以知道由于采摘技艺的局限导致采摘下来的茶叶偏于粗老,最早的制茶方式是辅以黏度较高的米膏粘茶成饼,饮用时通过烤炙缓和茶的苦涩。
随着采摘技艺和制茶工艺的进步,茶叶越摘越嫩,制茶的方式也愈加的精细化,由三国时期的粘茶成饼演变到唐时的将嫩叶蒸熟后捣碎,相当于我们现今的破壁工艺。捣碎后的茶叶其内含的细胞精髓、丰富的内质自然快速有效地溶出,令茶的口感、风味更加的宜人爽口。直至元代,成熟的揉捻工艺已将古人的茶叶成品制得与现代无异。
当然,古代的采茶与制茶水平相较现代还是有一定的差异和局限,其茶饮的口感和习惯还是有别于现今的茶叶。所以古人饮茶总会在其中添加各种辛温调料。
关于煮茶之中调料的选择,各有章法。人们通常会佐以葱、姜、橘皮乃至盐饮用,以避其苦、寒、涩之味。
陆羽与同时代的工部尚书薛能对煮茶时添加的何种调料的看法截然不同,陆羽主张放盐,而薛能则提倡加姜。
在作者看来,陆羽提出加盐的主要原因应该在于对茶汤的提鲜甜抑涩苦,这种煎茶调剂法,作者认为更多的是来源于生活经验而非对物质间化合作用的认知。而薛能煎茶加姜,则更多的是为了能够中和缓解茶的寒性,暖性温阳。
泡茶如做人,从茶品中可观人品,能吃苦方可成人,能苦中作乐必能怡然自得,品味人间,得享清福。
5.茶之饮
相比较陆羽程序繁琐的煎茶法,至宋以来,古人喝茶的方式则演变成了点茶,即类似于现代的冲泡法,并且对于茶叶的采摘也逐渐求精求嫩,采摘方式的改变则决定了喝茶方式的升级,喝茶变得更以陶冶情操、怡养神志、保养身体为主。
要发挥茶预防保健、保养身体的作用,则需要依赖于合理饮茶、健康喝茶,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想要健康饮茶主要还是要注意做到“四不一好”,即:不喝高温茶,不喝冷茶,不喝浓茶,不喝过量茶,喝好茶。
古代医学家陈藏器提出刚刚泡好倒出的茶汤温度一般为85℃,虽有“饮茶宜热”的观点,但对于耐热度仅50-60℃的人体食道黏膜来说,这样的温度还是过高 ,容易损伤食道粘膜引发疾病。最佳的茶饮温度应该低于60℃为宜。
喝高温茶不适宜,常饮冷茶同样要不得。现今医学普遍有一个观点,人体内部恒温为36℃,任何冷、凉的食物进到体内都需要调动人体元气机能去中和暖化,长此以往则令体内积存湿气,引发各项慢性疾病。
静清和在书中一再强调茶属寒性,茶的浓度越高,寒性越强。这是因为越浓的茶,其中包含的草酸量越高,长期饮用容易引发肾结石。万事万物阴阳相克,淡茶反而会利尿、提高人体泌尿系统自洁力。
有喝茶习惯的人都知道,如果昏昏欲睡之时适当喝茶,则会提神醒脑,多喝,则会失眠睡不着,而过量,就会茶醉。所谓茶醉,心慌、心悸、恶心、手脚冰凉无力。茶醉同酒醉一样都很伤元气。通过饮茶提神实际上是依靠外力调动元气,预支了人体精气神。长期透支,亏空厉害了而又未能补充营养进行修复,则会大伤元气,损伤气血,甚至引发腰腿风湿疾病。
说到喝好茶,最早源自陆羽提倡的“饮茶最宜精”,东坡先生也一再强调尽量喝上等茶。这是因为越是等级低的茶,其寒性越重,不节制的饮用,不仅损害阳气,更会使阴阳失衡。
但一年四季哪有那么多的好茶、精茶,更何况出于经济水平、地域条件、收成丰俭等因素的影响,能够喝到好茶、精茶的机会也是屈指可数。那么,对于等级较低的茶叶,静清和也从古籍中为我们找寻到了一个好办法:除了少喝、淡喝,我们还可以用漱口的方式既过了茶瘾又能起到保健身体的目的。
人生如茶,进退有节张弛有度,去糟存精,凡事适度,方享须臾安宁。
6.茶之类
红绿黑黄白乌龙,不同品类的茶口感、色泽、形态各有千秋,优劣短长自不相同,如同人生在世各有际遇造化。但无论人生凉薄冷暖如何,只要我们守心自持,总也如同泡茶喝茶一般,能够在慢慢品尝之中得其甘甜确幸,于细微处体味温暖流长。
7.茶之忌
凡事有宜就会有忌,世上并没有百无禁忌的事。只有先知后行,不自负细思量,凡事自省反思,不因喜爱而过度沉溺,不因无知而盲目遵从,才不会造成饮恨抱憾之事。
8.茶之水
煮茶之水如同人之学识修养,再好的茶叶如若没有好水相配,煮出的茶汤总是差着一口香气,不能淋漓尽致地感受好茶的甘甜醇美。而一个人的聪慧纯良,也总是需要良好的教育正面的去引导,才有可能走向一条正面的道路,不会误入歧途也不会愚昧地善良。
�R�Y�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