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之前(before sunrise)、日落之前(before sunset)和午夜之前(before midnight)是朋友推荐的影片,我首先看了第二部before sunset,之后,从当当读书上购买并看完了第一二部的剧本,甚至还买了英文剧本的纸书。看过剧本后,反而觉得影片的演绎更加精彩。
三部影片,每部拍摄相隔9年,让人不由佩服导演定力的同时,也深深觉得,只有在当下,才能演绎出当下的真情实感,多一分少一分,便都没有了味道。
不同于第一部before sunrise两个主人公20多岁时恣睢而爱的单纯美好,before sunset里非常真实地展示30多岁爱情的犹疑、矛盾和挣扎,就像受过伤的动物,既害怕伤害,又渴望温暖。
我们需要意义来完满人生
电影一开始就切入到男主角杰西因出版了讲述两个人故事的书而在法国的咖啡馆接受访谈,当记者问到他下一部书的打算时,他设想的场景是——男主人公有丰厚的收入、美丽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可总是觉得哪里不对劲,一直梦想着Fight for meaning。这句可谓点睛,“意义”虽然恍兮惚兮,难以言说,但却我们人生的灯塔。缺少了指引,如夜行船,行驶再稳,速度再快,也不过是迷航。在追求意义的路上,如何摆脱从始至终的孤独感,是人无法逃避的命题。而亲密关系(爱人之间的关系),对于长大成人的我们,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这既是三部曲要探讨的究极问题,也是爱情成为亘古常新话题的原因。
三部电影自始至终都是两个人的对话,第一部的新鲜和美好、第二部的伪装和渴望、第三部的现实和争吵,虽体现的是不同的人生阶段,但一个灵魂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我始终可以和你谈心。敏感的人甚至一个眼神就能找到朋友,那种彼此懂得的感觉,绽放时如烟花般绚烂。谈情即是谈心,不论是友情还是爱情,都离不开心灵上的沟通,那种从琐碎的话题切入,却慢慢产生心灵交融的感觉,会产生发自心底的兴奋。而死亡的爱,却是“一个人待着也比与伴侣在一起时感到孤独要好”的绝望。
错过只需一个转身,抓住却要全部勇气
第一部before sunrise的最后,两人约定六个月后老地方见。九年之后,赛琳见到杰西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有没有去践行约定,当年如约而至但没有遇见赛琳的杰西没有回答,却反问“你去了吗?”当赛琳说“没去”时,杰西也回答说“我没去”。而赛琳随后讲了自己确实不能成行的理由,并威胁杰西最好也有一个好一点的理由时,杰西脸上浮现出尴尬的笑容,而赛琳心电感应般秒懂——杰西去了。杰西这种委婉照顾赛琳情绪,不让她感到内疚的做法,让人不禁会心一笑。而赛琳这时的表情更加精彩——她笑了,杰西对约定的在乎让她开心到甚至无法假装礼貌。而接下来在咖啡馆的交谈两个人意识到他们在不断错过,杰西赴半年之约,赛琳却因为外婆去世没能成行;赛琳去美国读大学,两个人在同一城市却没有遇见;杰西去教堂结婚,路上见到了赛琳却未能相认;杰西为赛琳写了书,赛琳为杰西写了歌……如果没有发布会时在咖啡馆的遇见,这终将会是一段埋藏在心底的哀伤。谁都可以错过,但内心的哀伤只有自己能懂!两人重逢,从书店到咖啡馆、到公园、到邮轮、直到送赛琳回到家里。杰西在不断推迟去机场的时间——他内心已有答案,但头脑中却一直在犹豫。幸好,在影片的最后,杰西看着轻轻舞动的赛琳,眼神渐渐清明和坚定起来,神色中完全是丈夫对妻子的宠溺,而这时,决定不言自明。
用道理说服自己,却不能感觉快乐
幸福必须是活色生香的。如果说道理都懂,但就是无法过好自己的生活。那么,这个道理一定是别人的!影片中,杰西想追求生活的完整、责任,选择结婚、生子,但却发现自己无法给与妻子希望的爱,两人过着“人们觉得你该过的日子”,却相距万里之遥;塞琳不愿将就,在一个个无果而终的爱情中受伤,决定“尽量避免介入感情”,让自己的梦想与感情生活无关。孰不知,这些看似的“舒适区”,啃噬的是人的灵魂。他们都不快乐。而重逢,为他们冲开一直为自己高筑的堤坝提供了契机。
重逢伊始,两人各自小心地绕开感情生活,去游轮的路上,单身的塞琳才谈起了杰西的家庭和孩子。当杰西在轮船上说起自己的婚姻并不幸福时,塞琳更是神经质般喋喋不休地大谈婚姻总是遇到波折,激情不能长久保持之类。直到两人上了送杰西去机场的汽车,塞琳才抑制不住地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情感——承认杰西的书打碎了她小心维系的外壳,承认她与杰西认真爱过,承认自己对杰西的爱,也承认自己对爱的需要。
我们用世间的道理压服自己内心的渴望时,从没真正感受到幸福。
我们在行走世间中疗愈,而非在疗愈后行走世间
走在自我疗愈的路上,是一件既有痛苦相伴又欲罢不能的感觉。人们的成长不是通过逃离“舒适区”达成的,而是不断迎接挑战,最终进入属于自己的舒适区。多数人倒在路上,少数人到达终点。而这个所谓的舒适,是独属于自己内心的——富足的生活不能让你舒适、闲适的节奏不能让你舒适、父母意愿的满足不能让你舒适、周边他人的啧啧称赞不能让你舒适……只有自己,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舒适。以上种种,非但不能成为帮助,多数情况下,反而是强大的阻碍。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岂是虚言。
近年来一直困惑,是否处理完个人的创伤,就可以对万事万物没有特别的偏好?是否实现了自身和谐圆融,就可以接受身边的一切人和关系?因为前提始终没有达成,所以始终无法体验后者。但我想,这种佛陀般的境界,可能毕生可窥一斑即是大幸运吧。而在人生的路上,固然要有筚路蓝缕的勇气,也要有善假于物的觉悟。毕竟,道阻且长,又有几人能独自面对艰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