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第三章Make a Living—你真的理解“挣钱”这件事吗?
对于钱的问题,我们的抱怨多数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理解自己的现状,对自己没有进行客观的评价,因此只有理解了才能改变,改变只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作者提出做选择就得承担风险,这也是与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并列的风险劳动。从做生意讲到了领导的用人,用人不疑,选人、用人、察人都是风险劳动。人的收入部分的与风险的强度相关。无论是在何种类型的劳动中,即使是体力劳动也会有不同程度的风险从而区别对待收入。在企业管理上,作者提到了“懒蚂蚁”效应有时会带来更大的效益,但我认为之所以叫做“懒蚂蚁”,只不过是分工不同,并不是无所事事,他们从事的是非常时期的观察工作。企业中完全不做事并不能等同于此。作者在这里有滥用名词之嫌。彼得所谓的“机构的囚徒”并不能用来解释缺乏前进方向的原因,这位大师的理解是将从事不必要工作中解放出来,而不是依靠单纯的消耗时间去工作。每个人的定位不同,合理利用就如此。作者举例“闲人”和谷歌公司的懒蚂蚁等策略,我始终认为也只是合理的利用人才,合理的让员工利用时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懒”,并不具有说服力。躺着挣钱多数是用来说明挣钱的容易,是一种戏谑的说法,与别人选择正确的劳动方式无关,劳动方式无所谓正确与否,只是一个合适的问题。
“情绪劳动”作者定义成了维护人际关系的劳动,是对同事、客户,上下级关系诸多复杂的关系的处理,和谐了但未必是合自己的心意,如此便劳心劳累。在这一章节,作者认为情绪劳动似乎都是台面上的,而非是本意。同时也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就是弄清工作的价值与职责,弄清楚某些情绪劳动也是份内应做的,如此便不会有烦恼,实际上就是提倡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对于工作能力(包括脑力,体力,风险,情绪)评估,是各种能力的综合体,也可以根据某一方面突出能力来选择合适的岗位,理解工作性质也有助于做好工作。当然最好的方式就是能够组合自己最具有优势的能力,也就是说能力与工作性质的匹配度最高时,就是最优的选择以此来判断自己可从事的工作。
评估自己的薪资水平可以通过薪酬报告,招聘网站,面试了解。对于薪酬报告中的对标报告和行业报告准确度相对较高,而后两者往往只能给予一个大概的了解。面试时谈到的薪资待遇,并不具有特别的提示作用,我认为从招聘者角度来说,既要考虑同行业更要考虑本公司的利益,他们期望的是用合理区间的最低值来招聘到员工。预估未来薪酬的上升空间,就要考虑很多因素,而每一个因素都是复杂和不确定的。作者在这里解释了某些专有名词,对某些行业进行了排名。,我认为这也只是在目前一段时间的趋势。社会日益变化,速度之快。也会使行业影响薪资的力量大小发生很大变化。在此作者提到了隐性薪水(品牌附加值和业余时间)。作者认为品牌附加值可以量化,但个人选择以及动态的变化量也会影响这个值,所以想要准确的计算这部分薪水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业余时间可以用来时薪间接去衡量。我的观点是很多时候并不是缺少业余时间,而是对业余时间并未用在如同作者所说的提升方面。游戏、荒废、浪费,我们要改变的并不只是争取更多的业余时间,而是在有限的业余时间做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大多数人都对自己的工作不甚满意,高频重复工作与其说是在初入职场让我们培养修养,耐心,意志力,勿宁说是消耗了我们的岁月,磨平了我们的棱角。作者认为应该有正确的态度,首先是得认识这是一个必经之路,有其存在之合理处,另外我们要在压力中寻求突破。作者在此提出了工作倦怠的原因以及相应的对策,但这些道理谁都知道,也确实知道应该如何去做,但为什么还会感到倦怠?我认为作者并没有深入的谈到这点,说到底理论归理论,时间才是最有力的老师,拉锯战中的岁月流逝改变了我们的心态,这才是最彻底的解决办法。
思维模式的转变对培养财商至关重要,因此要首先建立正确的利弊分析模型。利弊共生,不可拆分,我们只能作出选择,而不可能舍弃其一。在合适的位置上,观察,分析利弊至关重要,角度不同结论自然也不同,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作者认为穷人思维一个很重要的弊端就是只从最简单的单一角度看问题,我认为作者的想法恰恰与其分析相悖。每个人因为各种因素就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观察分析问题,利弊分析并不适宜用旁人的眼光来看待,这决定对你说是弊端,但从穷人的角度来说或许是另一个有利的方面--那就是我们可以简单的生活,而不必要去处理复杂的人际和职场关系。
这一章谈到的一些东西不够深入,有点牵强附会,总感觉是为了说理而说理,提出的问题与解决的方法间并不完全对等,拉郎配式的说法也显出作者的思路不甚明了,观点纸上谈兵,实用性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