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开学了。有许多家长对孩子即将到来的学校生活有许多不同的担忧。这些担忧让我产生无限感慨。为此,突然想到要和现在的孩子们比童年,以表明我的感慨。
物质方面,今天的孩子是幸福的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同时,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所以,物质上父母们都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甚至是呵护备至,唯恐孩子受到委屈。
也难怪,现在的父母,特别是爷爷奶奶辈都是从物质匮乏的年代走过来的,深知贫穷受苦的滋味,谁愿意让孩子重受自己曾经受过的苦难呢?
我是五十年代初出生的,正在长身体的时候就赶上了三年特大困难,不用说别的,就那种挨饿的滋味也一辈子忘不了。
记得是从1959年起吃饭开始定量,并逐步由干变稀,又变成“瓜菜代”,后来甚至连瓜菜都没有了。人们想尽千方百计弄吃的,只要能填肚子什么都吃。
那年母亲又怀孕了。由于长期吃不饱,她全身浮肿,特别是双脚,肿得近乎透明了。可是母亲心疼我们兄妹,总是尽量让给我们吃。
有一次吃饭时,我几口就把小搪瓷碗里能照见人影的稀饭吸溜光了,然后盯着妹妹的碗,看妹妹一小口一小口地吃。终于,我忍不住了,轻声对妹妹说,把你碗里的米汤给我一口吧。妹妹也吃不饱,哪里愿意?看着我眼巴巴地乞求妹妹,母亲忍不住要把她碗里的分给我。我看一眼母亲穿不上鞋的脚,又看一眼她隆起的肚子,说,妈妈是大人,我是小孩,妈妈的跟我的一样多,我不要妈妈的。就这么一句话,说得母亲和父亲泪流满面。
那以后,父亲是使出浑身解数来弄吃的。我记得那时我们的“食谱”有菜粥、菜糊、葛粉羹、艾草粑、糠菜团子、灯芯草籽丸子、蕨根粉“米果”、苦竹籽“豆腐”等等。葛粉羹半透明,有点类似于藕粉,但有浓重的土腥味;艾草粑有苦味,灯芯草籽丸子滑溜溜的,可以算得上是美味佳肴了。
去学校要路过一块山坳地,地里种了红薯。每天放学后我们路过那里,都会情不自禁地跑到地里去,用手刨那已经挖过红薯的土,希望能刨到一两块没挖尽的薯根,一旦有人挖到了,就会欣喜若狂地用衣袖擦擦薯根上的泥土,立马塞进嘴里甜甜地嚼起来,那种咀嚼的幸福是现在的孩子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的。
我们的衣服,基本上是把大人的旧衣改小了穿。老大有时候会做件新衣,穿小了,就老二老三接着穿,从来没有人会觉得受委屈。只有过五岁、十岁生日,才有可能穿上新衣。
我们的玩具,也就是一些石块、瓦片、绳子、鸡毛毽子、弹弓、旧木桶的铁箍等等,要花钱的,顶多也就是一条手绢罢了。如果有的大人怜惜孩子,给孩子削一把木头手枪,那是会令孩子神气几个月甚至几年的。
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的丰富就不用多说了。
精神方面,今天的孩子是可怜的
但是,那时的孩子也是幸福的。不是物质上的幸福,而是精神上的丰富!我们那时有着愉快而色彩斑斓的童年。
首先,我们的书包是轻的。从一年级到三年级,书包里就只有两本书:语文、算术;另外就是几个本子,一支铅笔,一支毛笔,家庭条件好些的还有一支钢笔。只有到了四年级,才增加了自然、历史、地理,也只加了三本书。
除了在课堂上做作业,从来没有什么家庭作业。一放学,就是我们疯玩的时候;当然还得帮家里放牛、打猪草什么的干点力所能及的活。但是,干这种活,我们根本就不觉得是负担,而是乐趣,因为伙伴们在一起,可以同时玩出许多花样来。放牛时可以骑在牛背上唱歌,或者把牛赶到河滩上,几个小伙伴一块儿下河摸鱼;打猪草时可以顺便下田捡田螺;有时碰巧捡到一窝鸟蛋,就大呼小叫地跑拢来,说你捡的没有我上次捡的大,我捡的比你捡的更好看……
没事时,我们就在家门口的场院里玩,跳绳、跳房子、丢手绢、踢毽子、滚铁环,还有捉迷藏、老鹰抓小鸡、抬轿子过家家等,丰富得很。
跳房子是用瓦片在地上划出并列的两排方格子,然后丢一块瓦片在第一格里,单脚跳着去踢那块瓦片,一格一格地踢,把瓦片踢出方格就赢了,几个人轮流踢,好玩得很。丢手绢是一伙人围成一圈蹲着,一个人拿着手绢在圈外转,悄悄把手绢丢在某个人背上。如果此人发觉了,就要立即起身拿起手绢去追,把丢手绢的人抓住就赢了;如果没发觉,丢手绢的人继续转圈,转到背上有手绢的人身边时,把这人抓住,这人就输了。输了的人要敬个礼,然后唱个歌或讲个故事。
这些游戏大多要集体玩,要互相配合,不仅好玩,而且文雅、礼貌,还能培养灵活反应和合作精神。可惜,这些游戏现在基本上没人玩了,因为现在的孩子要么没有时间玩,要么都各自玩自己的玩具,或在电脑上玩电子游戏,而电子游戏又大多是打打杀杀、你争我斗的,集体的合作没有了,文雅礼貌没有了,孤僻、斗殴、唯我独尊的意识倒是增强了!
今天的孩子有游戏的时间吗?作业铺天盖地,书包要用拉杆的,休息日要忙着赶辅导班,学美术、书法、唱歌、跳舞、钢琴、小提琴,有中考、高考的压力,甚至连幼儿园进小学都要考试,要拼!除了课本就是作业,甚至连课外阅读都很少了!
有的学生不堪重负,竟希望生病以便获得休息的权利,他们基本上失去了童年的快乐!他们上学时被关在校园内,美其名曰“封闭式教学”;放学后又被关在家里,谓之“不能被社会上的混混带坏了”。孩子无法亲近自然,不能接触社会,甚至没有小伙伴,能不可怜吗?
学习方面,今天的孩子是单调的
我们那时的学习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课业负担轻,不要说没有这样那样的辅导资料和试卷,就连课本上的习题都是由老师挑选布置做几题,不用全部做的。也没有什么单元测验,一学期就是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虽说作业少,但效果好,那时的教学质量是一流的。
成绩好不仅仅因为上课和练习的高效,还因为学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同学们得到了锻炼,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能力。
初中时我一个人就参加了七个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每天参加不同的小组活动。有乐器小组、美术小组、游泳小组、合唱队、讲故事小组、珠算小组,还有校文工团,每逢节日文工团就会演出,也常参加县里、地区甚至省里的学生会演。
每个周末,都有班级开周末文艺晚会,元旦学校会组织全校大联欢。学校还有画廊,展出师生的绘画书法作品……如此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是个极大的促进。所以我们学得轻松愉快,领悟能力强,成绩自然就好了。
还有学校图书馆每天中午、下午开放,凭借书证可以外借。外借室藏书丰富,阅览室有多种报刊,每到午休和课外活动时间,阅览室里都是座无虚席。
因为阅读多的缘故,我作文不错,还自编了习作集,在白纸装订的本子上,用钢笔誊写自己的习作,还自配插图,编好了给老师看,受到了老师的热情赞扬。我的多种爱好都是在学校读书时形成的,自学能力也是那时造就的,这对我的人生道路以及在教学上的改革创新都起了明显的作用。
而现在的孩子哪有课外活动的机会?除了上课,还有一大堆家庭作业。有的孩子实在完不成作业,就让家长帮忙,有的甚至发明了五支铅笔绑在一起写的方法,一次就可写五个字。就连放假也要参加各种辅导班,“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有个经典的例子:有个孩子参加钢琴比赛,弹得很好,博得了评委和听众的喝彩,纷纷要求再弹一遍。孩子哭了,说,我又没有弹错,为什么要再弹一遍哪?!听了这个故事,我感到的只有辛酸!
除了成绩的竞争,孩子们还有什么?我们的教育究竟是怎么了?怎么学校、家长和社会全都只瞄着孩子的成绩了呢?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所以,即将开学之际,我跟孩子们比童年,呼吁家长、学校和社会还给孩子们快乐的童年!物质的满足并不能换来精神的快乐!单调枯燥的学习并不能全面提高素质!其实,孩子们在快乐的玩耍中,在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中能学到许多人生必需的知识和能力,而这些,在课堂上、课本中,在各种辅导班里是学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