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映的我不是药神,一度蝉联各大媒体的话题热榜。该影片确实反映了许多问题,但还是会让观众对高药价存在误解。
相信有人会问,为什么中国不能像印度一样,走仿制药的路呢。在印度,仿制药不是假药,是仿制其他专利药进行研发和生产的正规药物。印度实行了一套独特的制度来保证仿制药的生产。中国并非没有相关专利政策,真正原因是在中国连仿制药也很难做。药品铺料质量标准及环保排污不达标,原料药企以中小型企业居多,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标准混乱,仿制药审批部门拖沓受理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中国难走印度神药之路。
《我不是药神》:陆勇不是药神 谁能够成为真正的药神?
李乃文扮演的瑞士医药代表,很多观众把他当作是大反派,认为他利益熏心,肆意抬高定价,在我看来,他并非恶人。
《我不是药神》:陆勇不是药神 谁能够成为真正的药神?
新药的研发前期工作是漫长而又艰难的,投资几十个亿加上人力物力的配备,影片中的格列宁的原型抗癌神药格列卫,前期研发耗费13年的时间,从研发到上市还要经过动物和临床试验,期间还经历药企合并,新东家对此项目不太敢兴趣,正因为有科研人员的一再坚持与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有新药的问世。
而且并非所有的新药研发都会成功,成功上市的可能只是百分之一。虽然生产成本很低廉,邻国印度只需正版的5%-10%,但他们只是生产,没有前期研发。
前段时间,阿尔兹海默症的研发被爆出在第三期的临床实验宣告失败,这也就意味着之前所有的努力全都白费,科研的投入是有很高风险的。所以说拿什么来维持药企的正常运行,只能靠新药的投产来支持。是的,如果这些成本都由消费者承担确实是天文数字,相关的医疗保障才是真正要关注的核心。
《我不是药神》:陆勇不是药神 谁能够成为真正的药神?
好在2017年,包括格列卫在内的36种高价药通过国家人社局与药企直接谈判,降价并纳入医保,其中绝大多数为抗癌药。但36种药肯定是不够的,依然有很多患者靠药品代购来续命。然而国内抗癌药的天价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药品行业创新能力不足,不像普通感冒药一样,有诸多的同类替代品。国家对科研的投入是远远不足的,仅仅依靠药企难以解决这个问题,科研单位更应该加把劲了。
国家医保局也在加快抗癌药降价,很多事情国家一直在做,只是电影的播出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件事。我们的改革一直在路上,从未停过。下一阶段,国家将开展专项招标采购,在充分考虑降税的基础上,通过市场竞争实现降价。
《我不是药神》:陆勇不是药神 谁能够成为真正的药神?
专利权利和病人的利益似乎在这个故事里成了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但其实他们的本质上是一体的,有专利的保护才能有企业愿意投入做原研药,开发、创新、研究从来都是需要代价的,而解决这一悖论大概需要以下几个方面合力完成:
1、加大研发的力度。创新是一个不过时的命题,仿制药不管怎么样都是在原研药的基础上完成的。在这基础上,保护专利的原则是怎么样都不能退让的。
2、加快药品审批审评的速度,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需要扫除很多制度不健全产生的壁垒,让国内仿制药的道路走起来不要那么艰难。
3、增加列入医保的抗癌药品种。增加医保基金在这方面的投入,或许中间还有很多关卡需要时间,但这对很多看不起病的癌症患者来说是生命最后的曙光。
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制度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不如发达国家健全,但改革开放到现在,身为九零后,也亲身经历许多变化,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诸多便利及福利,我们要有耐心,有信心。
文/散浮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