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很多父母,这第一任的老师做的并不怎么样。
我也做的不怎么样。有时候简单粗暴,有时候放任不管,错过了孩子的一段成长关键期,带给过孩子严重的伤害。
好在反省及时,还有时间。那让我们一起好好学习,多多读书,学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01
或许因为工作关系,我接触到很多家长父母。文化水平层次高低都有,重视孩子教育的也很多。但有明确教育目的与教育理念的并不多。
有的说,我只要孩子快乐就好,于是带孩子各种玩,带儿子参加各样成人聚会,总之,自己干嘛就带孩子干嘛。
而有的呢,则正好相反。给孩子报各种各样补习班,培训班,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怎么办呢,这个社会就是这样,你要适应这个社会。他们说起理由言之凿凿。
还有的呢,在教育的问题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全凭心情或经验,自己事情多了,就把孩子晾在一边,等到哪天有空了或者愧疚了,再来补偿。
当然也有干脆当甩手掌柜,只顾自己潇洒,将孩子托给老人照料的。
不管哪一种父母,生儿育女,我们都要为其负责到底。
正如《傅雷家书》序言中说的那样,人的生命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无尽,通过亲生的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因此培育儿女也正是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世界所应该尽的一份神圣的义务与责任。
那么,首先教育理念最重要!
傅雷在《傅聪的成长》这篇文章中写道:
第一,把人格教育看作主要,把知识与技术的传授看作次要。童年时代与少年时代的教育重点应当在伦理与道德方面,不能允许任何一桩生活琐事,违反理性和最广义的做人之道,一切都以明辨是非,坚持真理,拥护正义,爱憎分明,守公德,守纪律,诚实不欺,质朴无华,勤劳耐苦为原则。
我觉得傅雷的教育理念还是相当有远见的。傅雷曾经要求儿子: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才是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钢琴家。他希望傅聪成为一位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正是父亲这样的教育,傅聪不管国内家庭所遭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始终严格对待他的艺术,这与父亲给他的精神养料是分不开的。
02
和孩子要有充分的情感交流。
孩子小时候最信任的人应该就是父母。信任你,有什么话都愿意和你说。但随着慢慢长大,渐渐地有些话孩子就不和父母说了。很多家长和我抱怨过,这孩子每天回到家什么都不说,一声不吭,想什么都不知道!
除了孩子成长中有自己的空间,和独立的思考外,我认为很大的原因是家长自己造成的。
想一想:你有多久没和孩子认真沟通过了?你们交流是平等的,还是以你为主角,说教训斥为主?
学会和孩子沟通交流,或许是我们现在父母必学的功课。
读《傅雷家书》的时候,我深深地为他们父子之间的这种亲情交流所感动。
在傅聪第一次出国学习的时候,父子之间的书信沟通交流,将傅雷内心中的拳拳爱子之心,展现的淋漓尽致。
他写到:
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起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幸亏你得天独厚,任凭任何打击都摧毁不了你,因而减少了我一部分罪过。可是结果是一回事,当年的事实又是一回事: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
你走后第二天,妈妈哭了,眼睛肿了两天:这叫做悲喜交集的眼泪。我们可以不用怕羞的这样告诉你,也可以不担心你憎厌而这样告诉你。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也不是可耻的事。何况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
今天是除夕了,想到你在远方用功努力,我心里说不尽的欢喜,别了,孩子,我在心里拥抱你!
像这样抒发情感的语句,几乎每一封信中都有。把孩子当做朋友,坦诚地表露自己的想法和态度,孩子又总会不懂呢?对吧?
作为父母,难免“唠叨”、“说教”,但如果我们能够有明确的教育理念,能够跟孩子做好充分的情感交流,那相信,孩子也会懂的父母的良苦用心,并且会健康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