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感分明,故事的内容才能丰富,主题才会丰满。层次感分为两种,一种为渐进式,一种为并列式。
渐进式的故事层次就是,一层剥开后让读者看见新的一层,层层递进,有深浅之分。并进式的故事层次则像故事中两条同时存在的平行线索,这两条线是并列的关系。
现在我就拿鲁迅的两篇短篇小说来说吧。
《社戏》是我们读过的最富有童真童趣的一篇,这里我只读初中课本上节选的一段二十年前“我”十一二岁时在绍兴农村看社戏的一段故事,这当然是以鲁迅小时候的生活经历改编的。
全篇先写看社戏前“我”和小伙伴们悠闲自得的生活,引出社戏,和小伙伴们一起看社戏先要得到大人批准,还得找一条大船,还得伙伴中年龄最大也最能干的双喜打包票,才行;去看社戏途中小伙伴们拼命划船,“我”见识到月光下富有诗意的田园风景,“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向船尾跑去了,我还总以为船慢”;在船上看如梦如幻的舞台,看赤膊的人在台上翻跟头,打着瞌睡看老旦咿咿呀呀地唱,直到“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才又精神抖擞地看;回家又拼命划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累了,小伙伴到田里摘些罗汉豆用八公公家的盐和柴煮后,再手撮着吃;第二天六一公公又送豆。
这个故事属于渐进式,真如剥洋葱一般,一层一层,越来越有味儿:小伙伴们团结友爱、聪明勇敢、善良无私,六一公公淳朴厚道,富有江南地方特色的风景风情,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轻松自在,这是鲁迅《呐喊》《彷徨》里作品中少有的,让人觉得先生冷峻中仍有真性情,真有他可爱的一面。
我们再看看他的《药》吧。这篇属于并进式。
《药》是我最不愿看的小说,文中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华老栓倾尽所有积蓄为他儿子治痨病买“人血馒头”,华小栓也难逃非命的故事。另一个是革命者夏瑜的故事。故事表面的层次是:华老栓到刑场买“药”;当天早上,小栓在茶馆吃“药”;当天上午,茶客在华家茶馆谈“药”;第二年清明,华大妈为小栓上坟。另一个层次是:夏瑜在刑场就义,心脏被刽子手康大叔挖出卖给华老栓;夏瑜的血被做成人血馒头在茶馆被吃;茶客在茶馆听一脸横肉的康大叔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 在坟上,华大妈和夏四奶奶相遇,夏四奶奶发现儿子夏瑜的坟头有一圈无根的红白花儿,给人暗夜里的光明之感。
夏瑜为了推翻清朝的统治,为了解救苦难的百姓,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文章中最讽刺地方莫过于华老栓买的人血馒头就是蘸的夏瑜的血,夏瑜还被当作普通百姓茶余饭后闲聊的谈资,刽子手康大叔竟是他们又害怕又恭敬的对象,这是什么世道?夏瑜的死还有什么价值?
鲁迅先生再一次表现一个深刻的主题:革命如果不能发动民众,就不可能成功,那么革命者的鲜血只会白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者,也只能失败的英雄而已。
先生的两部短篇通过故事的不同层次,展现出了不同主题不同风格,让人赏心悦目,我以后在讲故事时也要试着讲出同一故事的不同层次感,任重道远,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