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之缘
我们一家和粤东河源市相遇,冥冥之中这真的是一种缘分,我从来没有想到过,会深入河源、相识河源。今年孩子高考,在选择报考志愿的时候,排在第一梯队关注的最少的一所学校就在河源。直到8月3号,广师大录取的消息传来,孩子和我以及家里人终于关注了粤东北这个城市,它的名字叫河源。
接触河源仅仅是一天的时间,走马观花,匆匆浏览,速度感应,我只好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去寻找蛛丝马迹,去吮吸与河源文化有关的一切有用的信息。
相识河源于初秋,它和其他神州大地上所有的城市一样,都是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一分子,也就是从上古时期到石器时代一直到如今的现代化城市,经历了上万年的洗礼,尽管它没有苏杭委婉动听的故事,没有长安洛城厚重的历史,没有京华古都引人注目的传奇,但是它的的确确是我们中华文明中百越文化、客家文化的明珠。
知道河源大约在20多年前,第一次听到河源这个名字的时候,好像是这里的人喜欢吃生猛海鲜各种动物,导致SARS的起源,给人一个不太好的印象, 可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级市,它悄然走进了我和家人的视野。
从黄土高坡到南岭之南,一路走来,4000里路,我们跨越了黄河长江来到了珠江,跨过平原山岭大半个中国来到这里,千里求学为的是孩子能够更进一步发展,这就是缘分,河源之缘。
相爱河源不知能否做到,但这里肯定是孩子一生当中一个小小的驿站,人生有许多驿站,这是它走出高考,走向省外的第一个驿站,人生重要的驿站。广师大大一在河源读书,大二到大四就去了广州。此时她还不满18周岁,还仅仅是一个未成年人,11月份就会度过了她人生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18岁生日,就要在这里度过。必须在这里把握好机遇,专注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本领。
现代河源尽管拥有发达的交通通讯和科技,但典型的南方亚热带气候,对于从小土生土长在太行太岳山区的孩子,一时还难以适应。尽管到校的第一天,看见繁花似锦的各式餐厅,看见巨多的丰富多彩的菜品,我们一行感觉还行。可一段时间以后,她的胃口和口味可能由于水土不服,最终适合自己口味的仅仅剩下几个,以至于几乎找不到一个更可口的,更适合自己长久坚持的食物。
于是孩子就经常发视频、发短信说想家,想家,想家。其实,她想的是家里边的山西刀削面、手擀面,想的是妈妈的饭菜,想的是爸爸的安慰。生活学习当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挫折,应该像北宋时期被贬到这里的苏东坡学习,用乐观的精神、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对待仕途,对待学习。其实对待一切,应有一个豁达的态度、凌云的志向、坚韧的精神,以及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意志,用“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常做岭南人”的乐观,来冲淡一切生活和学习当中遇到的挫折。
没有灞桥折柳的哀伤,也没有平明送客的孤独,更无“此地为一别、萧萧班马鸣”的悲壮。面对即将到来的分别,孩子显得异常的平静。我们在整理她的床铺蚊帐,而她则在办理入学的各种手续,中午是在学校的食堂吃的便饭,有大米和各式炒菜,本来我们想再住一晚,但看到孩子没有一丝的哀伤和离别,从小到大18岁,从来没有离开过家和大人,但是她没有一丝的忧伤,我们也稍微放下一点心,于是下定决心,下午开始向广州进发。临出发前,在师大的门口留了影,不知道这一分别又是多半年的时间,我紧紧握住孩子的手,调侃的说“没事吧?再见”。她说,“没事”。尽管有无限不舍,但没有表现出来。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我们不能一直呆在这里。
我想起李白的“此地为一别,孤蓬万里征”,又有王昌龄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闪现在眼前,岑参的《逢入京使》也突然冒了出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024年11月6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