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是一群驰骋在世界上海拔最高,最危险的公路上,勤勤恳恳,冒着超载的风险,辛苦谋生的“搬运工”。他们把新疆丰富的资源,如石油,煤,大理石,水泥,夜以继日地送往西藏阿里,让那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走向繁荣。
新藏公路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9°C的公路,沿途需要翻越5000米以上大山5座,尤以新疆境内的库地达坂,麻扎达坂最为危险。沿途的补给站寥寥无几,从叶城到阿里,1000多公里,仅有库地,三十里营房,红柳滩,多玛几个集镇,又因为路线靠近边境线,沿途设有6个边防检查站,通过时必须停车,检查边防证,身份证,驾驶证,行车证以及车内的基本物件。由于集镇相隔很远,加上边防检查,偶尔的交通管制,不定期的道路维修,一天的行程计划经常被打乱,为了赶到目的吃饭休息,也为了赶运输进度,夜间行车早已是家常便饭。
9月以后,几个海拔较高的达坂就已经开始下雪,暴风雪,道路结冰,超载,疲劳,内因外因让这份差事和生命紧紧相连。然而这些不利因素却又无法避免。一辆大挂车,标准承载重量一般只有30多吨,但是实际的运输价格,却经常低到让装标准重量的车子白跑一趟。为了谋生,他们必须要远超出规定重量,超载的额度会达到100%甚至更多。讽刺的是,这条最危险的公路确是中国为数不多的“默认允许”超载的公路,沿途的所有检查站都不检查超载情况。
杨师傅是四川绵阳人,去年5月开始跑新藏线,为中石化运输柴油,他和老乡赵师傅搭档,来回一趟需要五到六天。爬坡的大车经常需要给刹车“制冷”,水箱里的水必不可少。爬坡前杨师傅在修理排水的软管,在这样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盘山公路上,车子遇到的问题必须尽量自己解决。车上备有工具箱,开车的师傅都是多面手,各个都是修车的好手。
两班倒在长途运输中很常见,车厢的空间很大,有上下铺,跑车的时候,师傅们都选择睡在车厢里,能省一些钱,而且住宿环境熟悉,车上该有的生活用品也一应俱全。路上有规定,凌晨两点到六点之间不允许大车上路。师傅们有时为了赶时间,休息好的那位一过限定时间就出发上路,另一位继续休息,等到早起的师傅开累了,多休息一会的那位顶上,不断轮换。
新疆境内的山路坡度很大,大车爬坡的速度一般只有10多码,一旦控制不好速度,爬上突然出现在眼前的陡坡就显得很艰难,换挡也就成了一件很费劲的事。
进入西藏以后,路线开始变得直来直去,简单休息之后,赵师傅换下了杨师傅,望着眼前的公路通向视线尽头,赵师傅像是在做心理准备。
新藏公路从修好之后就一直在完善,从一开始绝大部分都是土路到如今只有一小段土路,道路在加宽,行车条件也有所改善。
在土路上行驶,拉开车距很重要,一旦前面的车子扬起尘土,离得太近,视线就会完全被阻断。
很多段险路,都没有防护栏,一旦车子超速失控,或者方向改变地不及时,就会栽下悬崖,人车俱亡。
常年紧握的方向盘,已经开始掉漆。
高师傅是甘肃武威人,常年在新疆各地跑车,如今在叶城定居。夜幕降临,车子还在排队等待过检查站,离红柳滩还有200多公里。路上大部分地方,没有手机信号,他喜欢和朋友闲谈,路上遇到朋友错车时都要停下来唠几句,好不容易有了信号,他果断拿起了手机。
雪后的路面开始变滑,连续拐弯的幅度很大,不能有半点差错。
长直的公路上,高师傅眼神呆滞,也许是昨天过于劳累又或者是昨晚在车上没有休息好。疲倦,麻木,清楚地写在他的脸上,他在开车,但也许是偶尔的颠簸才让他自己意识到自己现在在做什么。
【后记】
这是我尝试的第一个专题,确切地说这还不能称之为一个专题,它所涵盖的内容太有限,表现力也很一般,而且图片数量也不够。我跟着两辆大车,三位师傅,和他们同吃同住,在新藏线上走了一个来回。坐在副驾驶座上或者卧铺上,我能感受到他们在不同时间段,开不同路况时内心的感情,但是碍于拍摄视角以及开车的姿势,很难将这些感情通过照片表达出来,考虑再三,最终还是决定放弃。挑出其中一小部分照片,还是决定整理了一下,也当是给那几天的生活做个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