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竹子和石头,可能会伤了你的骨头,但言语却能伤你的心。”由此可见,语言也有暴力,如果我们用善意的语言与人沟通,让我们的语言不再是尖锐无比的匕首,那么我们的生活将越来越美好。
暴力沟通是指所有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的语言。造成暴力沟通的因素有:
(一)道德评判
人们在解释自己的行为的时候,会考虑到情境因素;而解释别人的行为,却往往归于别人的本性。于是习惯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判他人:
如果有人超车,那他就是没素质,就是“混蛋”;而自己超车则是情有可原。
这样的评论暗藏着我们的价值观和需要,是不公平,所以,我们不能将价值判断与道德判断混为一谈。
(二)进行比较
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我们生活中见过太多的比较;《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的作者丹·格林伯格曾说,如果你真的想过上悲惨的生活,就去与他人比较。比如和邻居家孩子比成功让孩子讨厌你;这种比较蒙蔽了我们对孩子的爱意,而且会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叛逆。
(三)回避责任
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当你淡化了个人责任时,“不得不”和“你让我”就会成为你推卸责任的潜台词。而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我们不能选择一件事,但我们可以选择做一件事的态度。将“不得不”做一件事改成“我选择”做一件事,把责任归于自己,那么你将更多的收获到成长所带来的快乐。
(四)强人所难
我们对别人常报以要求,最常见的是家长对孩子。
如:“宝贝,你这次考的不好,妈妈很难过。”
这句话就属于暴力沟通,因为你难过是你的需求,孩子成绩与你的情绪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不要把责任推给孩子。这样做会让孩子意识不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觉得学习是为了妈妈,会使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
了解了暴力沟通的来源,我们该怎样避免呢?作者提到了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模式,来创造让双方感受到善意的沟通方式。
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
事实 . 感受 . 需求 . 要求
(一)观察所见,但不评价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事实。
即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真实”而“客观”说出观察结果。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如:某人迟到30分钟,我们应直观的说出他迟到半小时,而不是评价说你最近经常迟到。因为事实是最不容易引起对方反弹的东西,而带有主观的评论则会触使对方做出应激反应。
(二)表达感受而非想法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感受。
感受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教育成压抑感受是正确的事情。
如:小时候摔倒在地,我们刚抿嘴想哭,大人立刻会说:不疼,不疼,我们要做勇敢的孩子!于是,感受就被一次一次忽略了,当我们忽略感受的时候,想法就出现了,想法一出现,暴力沟通就开始了。
为了更清楚地表达感受,可以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使沟通更为顺畅。
(三)说出需要让沟通无阻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需求。
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实际沟通中,如果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正确的内在需求,会让对方更加理解你。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
(1)责备自己。
(2)指责他人。
(3)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4)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指责、批评、评论往往暗含着期待。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四)提出请求而非命令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要求:也就是请求帮助!
那么应该提出什么样的请求容易得到积极的回应呢?
1、清楚告诉对方:要做什么,不做什么;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要求。
2、请求反馈。
请求和命令的区别在于:如果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马上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或者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例如:你对男友说:“你以后对我好一点。”这属于命令,而“好一点”则属于模糊的词,这个分寸是很难拿捏的,因为它没有标准也不够具体,这样只会让你的男友一头雾水。如果改成:“我希望你每周陪我看一场电影!”这就属于请求,且很具体,也很容易理解。所以,当你觉得男友不解风情时,先要反省自己是不是没把话说明白。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可以得出;非暴力沟通的准则,就是准确描述自己的情绪、并且解释原因。有一种关键句式,叫做:“我感到怎样怎样,是因为如何如何。”
暴力沟通模式:“报告又没做完,你这是故意让我难堪、惹我生气吗!”这很容易令你产生抵抗情绪,因为他将生气的责任,推卸到你的身上。
非暴力沟通模式:“报告又没做完,我感到很失望,因为这样会导致我无法向上司交代,而且我会觉得是你刻意不尊重我。”这种沟通方式就很容易使人接受。
倾听的力量
非暴力沟通特别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就像书中所说“一旦有人倾听,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有了解决办法,千头万绪的思路也会变得清晰起来”。因为单纯的倾听本身就是种力量,是能够治愈身心的。认真倾听,我们才能体会他人的需求和感受。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要知道亲人、朋友的倾诉其实只是想表达情绪,并不是需要我们解决问题,所以评判与建议并不能使对方的情绪得到平复,反而会惹出更多的不愉快。
读完本书后颇有收获,并改变了我对于沟通的认知和表达方式。今天在课堂上,当学生表现紧张的时候,我没有像往常一样用建议或说教的方式:“不要紧张,有什么可紧张的,紧张是正常,你们要克服紧张。”而是先看见她的感受:“老师知道你很紧张,因为你想把歌唱好对吗?”看到学生投来感激的眼神后,接着对她说:“现在我们想着歌曲的画面,感觉每个音唱在心中,再唱一遍好吗?”接下来,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有感情并完整的演唱了歌曲。询问是为了反应情感,当我们清晰明确的讲出对方此刻的感觉,对方的情绪就能有所好转;接下来再做教学引导,那么学生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就知道如何调整自己了。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有爱的、温暖的沟通方式。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慢慢学会,并使用这种沟通模式,共同建设一个充满爱意、温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