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问我,老师,我也多了很多书啊,我为什么没有变化呢?
这个问题一下子把我问懵了,我不知道他读过哪些书,也不知道读了多长时间,所以这个问题很棘手。但又不敢直接回复,请教一位朋友,朋友说,你可以这样回复:你已经变了,至少脸皮变厚了。
可惜,臣妾做不到啊。
那么,我就来谈谈我的读书感受。
一、碎片化时间的学习,要学会关键词搜索。
以前,我也读书,看到别人桌子上或者床头有本书,自己没读过,就会拿来读一读。结果是,每天也没有闲着,也没有什么收获,因为这种阅读纯粹是闲读,属于消遣,不是以改变自己为目的阅读。
实际就如同我们每天看朋友圈,看微信文章,满屏都是朋友晒美食,晒孩子,晒旅游照片,我们被牵着鼻子,东一头西一头,不知道该看什么,一两个小时过去了,没有收获。白白浪费时间不少,收获的是头昏眼花脖子颈椎痛。
那么,我们每天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比如每天了解学习三个概念,比如:区块链、建构主义、学习共同体。我们利用开会前的间隙,坐公交的时间,等电梯的时间,充分利用这些碎片化时间,搜索你所要了解的某专业或者某领域的核心概念、专有名词。如蚂蚁啃骨头一样,一个一个概念开始研究。
碎片化时间,切忌好奇心太重。如今标题党太多,我们的时间很容易被好奇心所裹挟,好奇害死猫。今天是明星出轨后300天,得到了什么,明天是浙大强奸犯留校察看等等等等。我们除了吃惊、愤怒、感动、莞尔一笑,收获的还有什么呢?和那只下山的小猴子有什么区别?
其实,世上只有两件事儿:一件关我屁事儿,一件关你屁事儿。我们就是被这些屁事儿给耽搁了。
所以,碎片化的阅读,要学会抓“关键词”。运用百度搜索和微信搜索,把需要的内容先过滤一下,初读,快速浏览,精华内容,观点新颖,点击收藏,晚上在精读。
二、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学以致用。
西汉的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那天,看过一个故事,一个台湾人,酷爱琼瑶小说,以致于不结婚,不谈恋爱,每天就是读小说,成为名副其实的啃老族。
我们读书的根本目的是学以致用,改变我们的思想,转变我们的行为,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
如果一本书读完,我们收获的仅仅是唏嘘,仅仅是惊叹,给我们的思想、行为、工作没有带来一丝变化,难怪有人骂:书读到了狗肚子里去了。
一本书,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建议,对自己有启发,让自己的行为有转变。读了一篇文章,深有感触,自己立马开始行动了。这些,就是收获。读书,就怕只是心动,没有行动。
三、读书的同时,还必须坚持每日反思。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每天晚上,我们都要反问自己三个问题:今天我完成读书任务了吗?书中那句话对我有触动?我要做哪些改变?
遇到事情我们同样可以问自己:这件事情该怎么办?有什么后果?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四、读书的三个关键点:略读、精读、大量读。
不是每一本书都需要我们字斟句酌,细细品味的。刘主编曾说他自己一年读500书以上。其实,有不少书就是快速浏览,先看序言,再看目录,最后看看书后面的后记。翻一下书中大体内容,甄别一下要不要精读细读。
一本书,一个月读完和一个月读了三遍,效果一样吗?这就是我们看书必须快的根本原因。
好书需要读三到五遍。如果是学习工作的操作指南,有很强指导意义的书籍,就需要我们反复读。再有就是某一学科的基础理论书籍,它可能是我们进入某一领域的钥匙,也是需要精读,吃透内涵和精髓的。
涉猎必须广泛。只读某一类书,势必使我们的思维受限。跳出教育看教育,看到其它思教育,我们的思想才会更活跃,更灵动。
关于读书,我想还是必须要有行动支撑,一个人读书没有结果,杨绛老师说,年轻人,你就是做的少,而想的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