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去泰国旅游的时候,看到很多欧美国家的人,悠闲享受(“无所事事”)的生活着,其实就是拿着自己国家的退休金或者理财收入在低消费国家享受退休生活,甚至是提早退休。
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新闻,有些人在一线城市打拼下江山以后用一线城市的高房租回报作为生活成本在其他生活成本低的城市悠哉的生活着。
其实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一个是从上海退回二线城市享受提前退休生活的朋友,一个是退休以后到二线生活的农家乐老板。
提前退休的朋友
朋友和老婆一毕业就在上海打拼,省吃俭用加班加点加上双方父母的钱包在上海买了房,继续省吃俭用的生活到女儿要上幼儿园的年纪了。
18年的时候朋友卖掉房子举家回到二线城市,下手一套学区房加二十万出头的车,租了郊区三十亩的猕猴桃园。
虽然不知道最后朋友还剩下多少余额,但是明显感觉到朋友一家进入了提前退休生活。
朋友入职一家朝九晚五的公司,朋友圈最多的动态是跑步的路线,甚至从去年开始学习了钢琴,和女儿开启了钢琴学习的比赛日常。
朋友老婆已经是半工作状态了,更多时间是在陪伴女儿的成长。
猕猴桃园打包租了四十年,据朋友说第一年挣了十几万,后面这几年天气和行情都不太好,大概是保本的样子。因为除了每年有租金和专人打理的成本,所以收入大概刚刚好抵消开支不亏钱。不过园子角角落落的瓜果蔬菜几乎供应了全家一年四季百分之七八十,再加上是女儿的小小体验基地,朋友觉得稳赚,内心满足感远胜金钱收入。
朋友其实已经算是在半退休享受生活的状态了,
退休后的农家乐老板
有一次周末偶然跟着点评网去到一家郊区的农家乐,老板是退休的三家上海人,非常开心的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老板们退休后都拿着上海的退休工资,觉得上海消费高而退休工资不够高,生活也没有太悠闲,所以合伙来咱们二线城市开农家乐。
农家乐的经营很佛系,主要是为了自给自足和生活的乐趣。农家乐里除了基本的花花草草,一个老板养了很多多肉会卖一些;有一个老板自己打理着蔬菜地,劳动之余供应一些农家乐的蔬菜;还养了鸡鸭,供老板们自己;还有一个手工木屋,其中一个老板自己动手外成品会卖一部分;每个老板们都有着一个小小的主业附带着一些收入来补贴农家乐的开销。老板们的初衷就不是赚钱,所以只请了一位厨师和一位打扫卫生的,其余杂活大家自己做着,所以周末客人是限量的。请的厨师和清扫阿姨最主要其实是保证了老板们自己的日常生活需要,过的很是有滋有味的。
我特别关注了怎么分利润的事情,老板说其实没啥利润,所以不操心这个。因为主要是为了自己的退休生活更多姿多彩,大家都很佛系的以不亏钱为经营目标的。有时候连农家乐的大件消费都是大家投票,然后从农家乐的收入里慢慢积累出资金的。
感觉这是个特别理想状态的共产生活,大家公摊支出,每个人根据爱好和特长增加共有资金,投票选择资金流向,互相信任,欢乐融洽的氛围。
其实我也构想过自己的退休生活,希望睡后收入覆盖生活开销,资金能够应对突发状况,身体和经济状况能够支撑自己做一份类似于小小农家乐这样的小事业,充实而有希望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