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学习笔记,丹尼尔·平克的《见机:完美时机的科学秘密》这本书在万维钢老师的解读下让我也有了较深的体会。管理好你的时间不如管理好你的能量。因为不管利用好碎片化时间、还是专注力训练等等,总还是学会如何高效的利用时间,但你利用时间是一回事,而自我的状态就是另外一回事。就拿我来说吧,这个春节我本来也打算利用这个难得的长假期回老家好好充充电。可是七天长假过完了,说好的学习一文没动,连这篇学习笔记都是趁值班期间写的。因为到了春节假期,你的状态就自我调节成团聚、唠嗑、打麻将等这些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上去了。就算你有心改变这个状态,给自己留出一个下午或者一整天的时间出来,你也会觉得无所事事,若有所失,而没办法像想象的那样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充电。当然,我不否认有个人意志力很坚强的人,他们或许能够做好,但我相信大多数人是不能免俗的。
1、时间管理的好不一定就能过的好
《见机》这本书说,一般人都是上午情绪好,注意力也集中,办事效率也高;到下午就不行了,特别是2点55分的时候,精力和情绪都不好;晚上又有一个回升。而做每件事的时候,一般都是做事开始和结束的时候我们很投入,而中间就容易懈怠。所以人的能量输出是有起伏的。你不可能真的永不懈怠。因此管理好时间还不行,我们还得学会管理自己的能量。这就有点像手机电池。你需要确保在需要输出的时候高能量输出。有的人好不容易有点精神头就去看电视,真正工作或者学习连25分钟都坚持不了。这就是浪费能量的做法,但高手得能在关键时刻就能坐得住、跟得上、使上劲儿,还不怕干扰。别人拖拖拉拉一个星期没干完的活,他得能坐那不吃不喝三个小时交差。因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管理能量,大脑不能一直 high,要把握一定的节奏感,特别是创造性的工作需要长时间的沉默 + 短期的爆发;而专注力长的工作需要的能量就比较平稳,这就像功夫中讲的的“”疾如风,不动如山“”这个道理。
2、测量自己的能量高峰与低谷
我们都听过中国的一句老话——“一日之计在于晨”,但是事实是这样的吗?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有人就做了这个实验。2011年,康奈尔大学的研究者选择了84个国家的240万个 Twitter 用户,取得他们在一段时间内发的五亿条推,分析其中的字词流露出的情绪变化。结果有个非常明显的趋势 ,总体来说人们在周末的情绪更好,而不论是哪一天,情绪变化的曲线形状非常相似。早上起来七八点钟是个情绪高峰,这时候大家说的比较正面。之后人们的情绪会慢慢变得低落,到下午五点左右达到最低潮。到了晚上,人们的情绪又开始回升,到午夜又达到一个高峰。而且这个曲线适用于所有国家、所有文化的人。显然,这个情绪变化必然是生理性的,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生物钟。而情绪,显然受到生物钟的影响。所以“一日之计在于晨”是对的,而且是“很对”的。虽然每个人的状态时间可能不同,有的人感觉早起精神好,有的人确要睡到自然醒才精神好。虽然大家都没做过量化分析,但肯定大部分人都能感觉上午精力更好,但是不知道好多少,而且不知道值不值得为此改变工作安排。而这个量化分析的实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少的思路,我们应该给自己量化分析下,到底是云雀还是猫头鹰?看看在自己在一天中的高峰、低潮和反弹期到底是在什么时候,以此来安排工作岂不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3、善用你的能量
时间管理归根到底还是目标管理,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做多长时间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但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是,这都是你的一厢情愿,你如果不能管理好你的能量,你就算安排好你的时间也无法达到当初设定的目标。因此,如何利用能量就成为摆在我们眼前的一道难题,每个人不仅一天的能量是有限的,而且一生的能量也都是有限的,因此我们需要善用好我们的能量。文章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这世界非常复杂,充满了不确定性。因为我们不能为了车、房、金钱等这些别人眼中的硬性目标而生活,而是应该有一个大的努力方向或者目标,随时应对机会与风险。时间管理的正确做法应该就是见机行事,顺其自然,没有机会就不要硬做,机会来了就要放手大干。总之,管理时间,不如管理自己、管理能量,与时间做朋友,看时间这把雕刻刀在我们身上留下什么样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