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
在看书或者生活中,遇到一个自己不懂的词语或者概念的时候,立刻停下来。
利用网络搜索查找词条的意思,或者概念的具体意思。答案的专业性,当然是谷歌搜索比较高,百度百科相对要弱一些,或者一些专业性网站,或者头部知识类IP。
或者查找相关专业书籍,或者请教专业人士。
尽量不要停留在一个概念的剧像话层面,描述性的语言并不能让你真正的理解它。
要把它拆分成一个可量化的指标,这样才能真正的理解它。
举个例子:比如说一个老师。
老师的概念是指传授学生知识和科学的人,也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和能够给大家带来一定正确知识和指导的有能力的人。
这是描述性语言。
那么我们来看看老师具体是个什么?
老师是掌握某一学科知识和系统性教育方法的人。
在进一步,老师是掌握语文或者数学或者英语等,并能拆解组合词语、进行逻辑推理、掌握语法的人。
更进一步,举语文老师的例子,一个语文老师要掌握多少中国汉子,最基本的应该语文课本和习题集包括引用的相关典籍里面的所有文字,都要能墨写并能正确用普通话读出来。
其它相关性的词语也要在课前做好充分备课,要在学生提问的时候能及时回答。普通话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水平。
掌握汉字,要知道这个字的基本意义,出处,典故,运用语境,通常与什么字进行组合,组合的意思是什么?是否能与其它字组合,为什么能或者不能组合?它在现代网络文化中是否还有其它意思。
语文老师应该具备让孩子明白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的能力。那么就要求语文老师具备情景教育的能力。
那什么是情景教学呢?其实就是演电视剧,大家进行角色扮演。其实我们在社会中就在进行着一个个不同的角色扮演,是员工,是老公,是父亲,是儿子,是朋友,是路人等。
老师就是导演,学生就是演员,课文就是剧本,怎么能让演员入戏,那么就要求导演能给演员解说戏,演员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说戏要容易一些。
那么针对孩子呢?其实只要把自己作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大孩子,引导他即可。
很多老师都是给孩子说一堆的大道理,也不管孩子听懂没有?而且就一味的要求孩子顺从的执行这些大道理。这样虽然能培养出一个乖宝宝,但是也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其实我觉得要多用提问式的引导学习法。让孩子喜欢思考,并且从寻找问题的答案中发现乐趣。
一个问题的答案,只要不是违背原则的,那么对错并不是绝对的。首先要肯定他是对的,其次要给他讲解他的这种答案适用于什么特定的条件下,在当前条件下为什么不适合。
这样就不会扼杀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多角度的分析问题,那么当他们进入社会之后发现,事物并非非对即错,这对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很有帮助。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一个老师要在一堂课上多采用疑问句,引导启发孩子们,并且适时提问,及时收集孩子们的反馈,一节课下来,多少问题孩子们回答上来了,他们又提了多少问题?
我这节课的语言表达是否能够改进,最好能用视频的方式记录,自己下来研究,不仅要记录你自己的言语动作神态,还要记录学生的言语动作神态,对比进行分析。找到学生最容易吸收的教学方式。
掌握心理学,及时通过学生的语言,面部表情,神态,动作等,判断一个孩子当时的内心状态,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或者干预。让孩子时刻处于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其实我觉得一个老师最重要的是要能引导一个孩子认识事物背后的道理,并不断的保持好奇心。
我是严贤平,土建工程师,混沌研习社社员,罗辑思维铁杆粉,微信号Y15982223151,欢迎大家来一起交流,希望我的文章能对你及家人朋友有帮助。